第1页共17页1中级社会工作能力串讲第一节综合能力之一一、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一)含义与本土定义1、一般定义: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服务活动与慈善/一般助人/管理活动区别:考虑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中国理解:普通的、行政的、专业2、本土定义: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活动(二)目标与功能1、目标:服务对象-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2、功能(恢复或增强人社会功能):服务对象-促进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社会-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三)发展历史(中级)1、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历史背景:思想基础;社会问题;制度背景(2)产生:从友善访问员到职业化;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特点: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工作对象以贫困者为主、社会服务人员职业化、社工受政府政策影响)2、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1)专业教育与培训(2)专业方法确立(1917年个案工作被接受;40年代小组工作认可;60年代社区工作认可;70年代社会行政/间接方法认可)(3)专业组织发展(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1918美国义务社工者协会;1919美国学校社工者协会;1955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3、专业发展(1)专业特征-格林伍德:理论/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2)专业化过程特点:专业方法发展与整合;目标模式变化;对象拓展;理论派别形成﹡(3)不同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初期(治疗和救助模式/最贫困者/理论相对简单);专业化成熟期(治疗/预防/发展/“有需要”的人)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历史上缺乏专业社工(2)20世纪20-30年代现代意义社工出现(3)1949年后行政性非专业化社工(4)改革开放以来的社工(5)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化(特点:政府积极探索、社工教育率先发展、专业社工与行政社工并存、专业社工不断发展)第2页共17页2﹡(四)要素1、服务对象:传统上问题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基本对象;现代是有需要全体成员2、社会工作者:工作主体、群体概念3、价值观:助人观念、利他主义价值观4、专业助人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社会行政5、助人活动:双方互动与合作的过程(五)社工者主要角色(初中级论述略有差异)﹡1、社会工作者的概念(不等于社会工作人员)(1)一般特征:认同并遵循社工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人员;掌握一定社工专业方法;在一定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性的助人活动(2)社工与义工2、角色(1)基本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2)间接服务角色:资源争取者/过程管理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3、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4、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六)主要领域1、以人划分:儿童青少年服务、老人服务、妇女服务、康复服务2、按工作性质划分: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矫正服务、军队社工3、按工作范围划分:家庭服务、学校社工、医务社工、城乡社区发展、企业社工(社工领域扩展:从困难人群/弱势群体到有需要人群;从个人到社区社会;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中级)二、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一)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1、文化传统对社工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中级)(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理论:专业要素之一/确定使命的根据/专业教育核心实践:工作者实践的精神动力/指导实践/个人成长力量/维系社会期望与专业服务的关键(2)社工价值伦理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契合中西方存在差异/并非完全对立与冲突/融通与差异2、西方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1)西方文化传统对社工价值观影响:个人主义基础观念、基督教伦理、崇尚民主法制(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国家社会救济法案1601济贫法;20世纪40年代前贫困救助是道德拯救;现代福利国家是政府/公民/国家间形成契约关系与团结机制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周礼》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慈善/博爱/众生平等(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工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社会是民间慈善实践、家庭依赖机制、第3页共17页3统治者仁政、民间救济;新中国是城市单位制、农村“五保制”;改革开放是社会福利服务多元化、主张个人权利与民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文化很多元素与西方社工价值观取长补短﹡(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与体系﹡1、社工专业价值观内涵(1)社工专业价值观:终极目标;工具性目标;重要专业价值: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决/知会同意/诚信等(2)国际专业价值观:服务大众、社会公正、尊重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3)社工价值观操作原则:接纳/尊重与包容/个别化/自决权与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2、社工专业价值观的内容:对服务对象/专业实践/服务机构/公共福利发展/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3、我国社工专业实践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接纳与尊重;-个别化与不批判(三)社工专业伦理1、内容:对服务对象/同事/机构/自己/专业//对社会的伦理;我国社工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本土与国际伦理规则结合;专业与政治实践不冲突2、伦理难题与处理原则伦理难题:保密问题;情理法之间的冲突;价值中立或价值介入;工作者个人利益或社会责任;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处理原则:生命至上;平等和差别平等;自决与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保密与隐私;真诚(四)社工专业守则主要内容-12条:工作者对案主的态度与行为;处理同事间关系;工作者与机构关系;工作者对专业责任;工作者对社会责任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1、人类需要:特征是社会性层次:马斯洛(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阿尔德弗尔(生存/关系/成长);莫瑞(生理性需要;心因性需要-学习任务与操作水平/人际关系)类型:(起源与性质)生物性/社会性需要;(对象)物质性/精神需要;(迫切程度)间接/直接需要2、人类行为含义: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类型:本能与习得行为;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正常与偏差行为(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第4页共17页4准/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影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二)社会环境1、特点:多样性;复杂性;稳定性;变化性2、构成:家庭;朋辈群体;学校与工作单位;社区;社会;文化;大众传媒/信息系统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同时影响人类行为;人类行为影响或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力度并不对等(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1、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2、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对潜意识动机的论述/重视童年经验;性本能-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阶段社会心理任务成功解决的方法/形成的美德婴儿期(0-1)幼儿期(1-3)儿童早期(3-6)儿童中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早期(20-40)成年中期(40-65)成年晚期/老年期信任感/不信任感威胁自信心/羞愧感积极/罪恶感勤勉/自卑自我认同/角色混乱亲密/孤立创造力(繁殖)/停滞自我整合或完善/绝望(对周围世界的信任)希望(在怀疑中发展独立)意志力(尝试新事物/建立自信)目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能力(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建立亲密关系)爱(培养下代、生产)关怀(面对死亡)智慧-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六个阶段-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3、人类行为的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四)人生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婴幼儿阶段(0-3岁)基本特征:大脑发育迅速与行为具有目标取向,语言能力发展,开始形成依恋性心理等,婴幼儿社会化与自我意识发展(游戏伙伴/退缩/自我意识出现)心理社会危机:自主对羞怯(意志力);主要问题:偏差行为(拒食/吸咬手指/心理自闭)2、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早期)基本特征:智力迅速发展/控制身体达到目的;具体运算期、动作发展快与开始书面语;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互动中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心理社会危机:主动对内疚(目的);主要问题:口吃/攻击/沉迷电视等3、学龄期阶段(7-12岁儿童中期)基本特征:身体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动作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具体运算期及口语书面语进一步发展;自我人格发展、学校规范/环境/同学/朋友对人格发展影响大第5页共17页5心理社会危机:勤奋对自卑感(有能力);主要问题: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学习障碍等应对策略:落实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教育为人父母者与子女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保护和引导儿童成长;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4、青少年阶段(12-18岁青春前期)基本特征:进入青春期,身体成长迅速;留意异性;智力发展到高峰;重视朋辈团体规范;生理心理不稳定但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发展与人生观开始形成心理社会危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贞”)主要问题:“问题少年”;学业失败多重负面影响;对异性好奇/缺乏责任感导致不良性行为应对策略:家校合作/巩固家庭/开展性教育/净化文化环境5、青年阶段(18-35岁青春后期)基本特征:成熟并呈现稳定状态;心理机能的稳定高水平、心智活动效率的最高水平、认知发展的概括;社会性发展更成熟心理社会危机:亲密对孤独(“爱”的美德)面临主要问题:角色转换与冲突、工作遭遇歧视、婚姻家庭调适问题6、中年阶段(35-60岁)基本特征: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个体固定智力继续上升及解决问题智慧;人生经验及社会角色丰富;家庭及社会责任重心理社会危机:繁殖对停滞(“关怀”美德)主要问题:度过更年期;适应婚姻关系变化;赡养父母;处理工作中问题;身生问题7、老年阶段(65岁后)主要特征:生理与认知能力较大退化;常回忆过去;社会角色减少;开始退出社会生活中心心理社会危机:自我整合对绝望(“智慧”美德)主要问题:无用感;经济收入减少贫困;人际关系淡化的孤独感;疾病增加;对老年人社会排斥/歧视;老年丧偶应对策略:政府完善各项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维护各项合法权利和生活尊严,推动社会参与,保证老年人能同步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社工应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其实现社会功能,并强化老年人自我权能四、社会工作理论(中级)(一)社工理论的分类与功能1、作用: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与模式;发展新理论2、分类:大卫.豪-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佩恩-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实践理论、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二)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20世纪20-60年代影响美国社工主导理论之一)1、基本观点:(1)潜意识理论-非理性部分是潜意识;(2)人格理论-治疗焦点自我强化;(3)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4)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精神冲突;(5)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是揭示人内在冲突的根源,获得自我了解/洞察/顿悟2、实务原则:个别化;与案主签订治疗协议;为案主提供安全与支持环境;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倾听与同感案主的想法与感受及接纳理解第6页共17页63、应用:关注早期生活经验;治疗过程分为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三)认知行为理论1、主要观点:(1)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