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引导对工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意义与启示陈媛媛1(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430079)摘要: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已经30多年了,其间教育界从教育理念到教材编写涌现出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想,对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设计理论与教学方法如何演化与修正,引导学生建立起自我意识,才能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和建立起对专业研究强大的驱动力。关键词:工业设计,自我意识,价值实现,独特性从上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设立,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从早期照搬国外设计学科的教学框架和体系,到如今种类繁多的设计教材和书籍,针对工业设计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无论是强化专业基本功还是扩大专业视野和阅历,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在设计教学中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一环。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才会对专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持续的驱动力来进行钻研,并挖掘自身设计潜力实现个人发展。一.当前教育环境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现状概述1.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都根植于各国的政治体制与基本国情。任何脱离实际国情与现状一味赞赏或批判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某1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465)作者简介:陈媛媛(1981-),女,湖北省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1种程度上我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看重知识量的积累,忽视了知识的合理与创造性运用,强调系统性,有序性和逻辑性,不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培养与发展。在国内长期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说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两种概念的激烈辩驳,笔者认为应该采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否定任何一刀切的片面评判标准。中国古代所谓的“文武双全”和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和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具有异曲同工的效应,即我国教育体制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本质上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相较于将应试教育置于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体制更有建设性意义。针对艺术设计来说,中国传统教育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具备根植于实际国情的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拥有相对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另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大多数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他们善于模仿,掌握了真实描绘客观世界的能力但缺乏对传统的审视与再创造。在大多数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薄弱,需要他人引导的背景下,仍然有一群自身定位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积极寻找方法获取的学生存在且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反过来说,即现行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完全克制学生的自发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弊端重重需要完全推翻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我们需要的是改善而不是推翻重建。客观的说,我国教育体制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中的自律性与尊崇性,这对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提供了理性与系统性思考的基础。反过来,这种理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培养的同时,对突破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又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创造与突破很多时候需要打破对传统与权威的固守。中国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依赖学校,老师和父母,突出体现在对自己的兴趣及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没有目标。与此同时,家长和学校更愿意为学生挑选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较少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爱好,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不擅长的领域找不到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衍生出迷茫感。中国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强调集体意识,大局观,体察他人感受,这些都属于积极层面的意识,反过来表现为大多数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从众心理严重,害怕与他人不同而被视作异类,无法尽情挖掘自身潜能展现才华。由于个体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一部分学生表现出非常强的个人意识,突出在坚持己见;一部分学生非常在意或者依赖他人的意见,缺乏自我肯定。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基于两者之间,呈现模糊摇摆状态。不论那种状态,设计教育都应该给予恰当的指导,既不过于批判也不任其发展。2.全球一体化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凸现的现象,以经济领域的一体化为基础逐渐扩展渗透到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并不仅仅代表物质形态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示和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其中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领域的展示与交流对学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丰富的产品提供了生活中应有尽有的服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些品类繁多形式多样的产品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切身体验,进而产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变化。从深层次上来说,工业设计师除了提供产品设计这种可以量化的服务之外,为大众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生命力。在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大多数国内学生的关注点集中于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他们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何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设计技能,包括精湛的手绘能力和熟练的设计软件操作能力,这些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在中国传统基础教育的熏染下形成的对完美技能的追求意识,强调技能的掌握和完美再现,但对于如何形成并体现具有个人意识的表达手法和观点并没有强烈的目标性,意即创造发展能力薄弱。全球一体化给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大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能力强,面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时代,他们有足够的容量以包容的态度面对。海量的信息一方面带来了前沿的设计资讯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从技能培养、设计思维,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多方面冲击了学生的各个领域,逐渐波及至思维意识层面,引发量变到质变。当学生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存在接受-怀疑-思考-吸收-内化-创新的循环反复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重要。一味的让学生抛开传统的创新是空泛和偏激的,而引领学生在保有自我的基础上对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是更为理智的做法。这需要学生一方面肯定自我,另一方面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抛弃井底蛙似的一己之见。当今的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自发挖掘和研究工业设计领域的最新信息,包括各个领域的最新产品成果,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等等,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向其他师生展示的欲望,工业设计教师应该给与机会和鼓励,即充实了教学材料活跃了课堂,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二.工业设计教育中自我意识引导下的个人肯定与价值实现存在的意义1.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是工业设计教育的一部分,在技能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细致观察能力与敏锐捕捉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具备个人观点和风格的作品并带来广泛的正面社会效应才是工业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设计教育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技能的完备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必备的能力,但设计教育最大的成功应该是设计师的个人实现和与此同时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任何设计存在的前提必定是需求的出现,当设计师发现大众需求就会通过设计服务满足这种需求。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主要为大众设计新的产品改善或更新生活方式,成功的产品被大众接收后,设计师接收到正面的反馈会增强其对个人设计能力的肯定从而激发设计潜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影响和丰富大众的生活。设计引领生活,生活催化设计,两者之间呈现出螺旋促进上升的关系。2.自我意识引导下的个人肯定与价值实现与工业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概念来源于人本主义,原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前者提出了需求层次论,认为各层需求之间有高低和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又指出人的创造驱动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会突破层级范畴发展。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诱发人与生俱来的潜能超越自我,同时明确了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表明人应该掌控自己的行为并为此负责。虽然人们会受制于环境和本能,但也有自我意识,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马斯洛教育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超越性原则和价值原则都对当代工业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如果说马斯洛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理论,那么罗杰斯就是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行动者,后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张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他认为学习分成两类,除了接受已经存在并被公认是事实的经验知识累积的学习,还有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发生重大变化以及面对问题或情况选择行动方式方法的学习。后一种学习意义更加深远,能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了解学生的内在情感,心理活动和学习过程,但完全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取。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本身也面对着自我意识和个人成长与实现的问题。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鼓励教师自身首先具备自我意识与强烈的个人价值实现需求,在通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授课过程中导向性明确,学生围绕教师共同完成整体设计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给与针对性指导,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受益。教师因为其独特的授课方式和观点,才会吸引学生产生影响力,而学生接受到不同思想观点的冲击碰撞才会自我思考,逐渐对事物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最终拥有自我意识。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影响,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教研工作的进步。举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李开复先生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发现他所研究的系统存在局限性,于是将自己想采用何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导师,得到的答复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得到中肯意见的李开复毅然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个实例反映出,当学生具备自我意识的时候才会对权威或者已经得到公认的事实产生疑问并做出自主判断,引发自主探索得到新的成果或结论。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反应后,尊重学生并相应地给出合理建议,帮助学生在自我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研究,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指导方法给予了肯定,同步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教学相长,互为主体才是长久良性发展的基础。3.在系统理性的教育框架中对自我意识引导的必要性工业设计最终面对的是一系列商品的面世,而设计是否成功的最直接检验方式就是商品的销量,虽然商品的销售并不完全由工业设计决定,但销售量是衡量是否是好设计的一个标准。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风险性决定了工业设计师必须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充分的形态表现能力。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为形态表达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石。当专业技能不成问题的时候,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设计意识从而展现独特的设计风格并为众人接受和推崇成为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工业设计同时具备了服务性与导向性的双重特性,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的同时,又引领潮流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前瞻性。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如何在满足设计要求和坚持设计师的专业意见之间寻找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众多走入设计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员来说,客户不具备专业素养和技能,会对设计师提供的方案提出很多并不明智的建议,而且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一味的满足客户要求是很不理智的做法,但一意孤行的坚持个人意见也不会使项目顺利进行下去。与客户沟通,尊重客户建议的同时,设计工作者还必须具备说服对方并让对方相信自己专业能力的意识,所以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会画会使用设计软件的层面上,还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意识的概念。工业设计教育必须建立在一种系统理性发展的框架之上,即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对产品的人群定位,功能,结构,材料成型与加工工艺,制造成本等实际情况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