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种群特征》的教学设计设计者重庆市朝阳中学尹红【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2、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2、概述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教学重点】1、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的内在关系。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教学难点】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教学策略】探究法、归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板书】第2页共6页【教学进程】教学程序(包括时间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言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一个草原上的一群绵羊和一只绵羊。对比两幅图片的差别。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种群”的概念。展示四个实例,提问哪个属于种群?追问:为什么校园内的一棵柳树不是一个种群呢?通过实例分析,引出课题——“种群的特征”。学生分析实例得出答案。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引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探究一: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指导学生阅读“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提出问题:样方的面积一般是多少?取样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如何对样方计数?2、明确注意问题,展示取样的方法和计数原则,组织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内容。探究二: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教师展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绵羊种群密度的过程。强调两种方法使用的条件。用例题来检测两种方法的使用情况。1、阅读教材,明确实施程序和注意的事项。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模拟实验。3、展示各组的实验结果,找出失误的原因。课件展示,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实施原理和计算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学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体验该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合作探究的实施,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第3页共6页二、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除了种群密度,还有其它特征吗?它们与种群密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63页。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展示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2—63页,然后回答所提问题。利用该知识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我国的人口形势,认同计划生育政策,关注人口等社会性问题。三、年龄组成启发学生思考:1、年龄组成与种群密度有什么关系?2、按照年龄组成把种群分成哪三种类型?3、分析教材63页思考与讨论。1、理解年龄组成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种群的类型。2、学生回答题中的问题。1、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未来的影响。2、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四、性别比例引导学生思考:1、性别比例与种群的密度有什么关系?2、在农业生产上怎样利用性别比例来防治害虫?学生讨论、回答。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五、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有空间特征嘛?让学生看书,再看课件回答:屏幕展示水稻、杂草、瓢虫的空间分布情况。观察屏幕上水稻、杂草、瓢虫的分布情况,总结出种群在空间分布的不同类型。该内容是选修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综合理解种群的知识。第4页共6页课堂总结展示主要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框架,学生填写具体内容。归纳主要内容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完成框架填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当堂检测】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3.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A.略大于165B.略小于165C.略大于5D.略小于54.某同学拟在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5.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第5页共6页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答案:1-5BAACC【课后反思】本节重点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先利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种群的概念,再提出渔业和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要研究种群密度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于多媒体来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所学的知识快速用于解决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朝阳中学的办学理念,树“快乐人,健康人,成功人”的特点,快乐全面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不足之处要注意过渡自然。【教学参考】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7年1月第2版2、《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012、7重印)【专家点评】《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1、通过模拟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学生能在模拟实验中探究与体验,在动手活动中理解估算的原理,学会估算的方法,实现了科学方法的教育。2、突出教学重点的设计,本节课重点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所以老师围绕两种调查方法,设计了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对于种群的其他特征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总结的设计新颖,改变了老师总结概括的传统手段,而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能力,落实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4、教学设计比较完整,注重了知识的拓展与反馈,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种群是生态学上重要的概念,需要细化和落实,如种群三要素,辨认周围的种群,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区别等;“引出课题——种群的特征”一环节属于教师活动,恰当的运用过渡第6页共6页语言,如怎样估算种群密度?再引出“样方法”,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把“标志重捕法”改为模拟实验,并把模拟的过程呈现出来会更加生动,教学反思希望更充实。重庆外国语学校重庆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