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学教练(马建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风筝七年级上册主备人:马建军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字词:寂寞、憔悴、肃杀、诀别、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3.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课前自学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坟》、《南腔北调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堕()丫杈()寂寞()憔悴()肃杀()jué()别荡漾()笑柄()可鄙()什物()惊惶()瑟缩()傲然()nüè()杀宽恕()伶dīng()mú()样嫌恶()苦心孤诣()huǎng()然大悟2.查阅工具书,把握词语。苦心孤诣:肃杀:瘦得不堪:恍然大悟: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2)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等,本文采用的是。4.感知课文,了解大意。(1)、当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2)、作者由北京冬季的风筝想起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思考: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知识精讲(一)导入课文。(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课前自学内容。(三)阅读少年与中年时代的相关文字,分析“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立意。(四)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五)拓展探索,少年时代发生了“精神的虐杀”事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当堂练习联系自己,说童年(1)、人们常常自以为是,总喜欢对人指手画脚,往往还认为是好心。于是,我们家长、老师也还会采用强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手段干涉我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2)、我们的同学中也有做哥哥、姐姐的吧?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游戏童年呢?课后练习比较阅读:《风筝》与《我的兄弟》我的兄弟鲁迅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1、为什么《风筝》中没有继续沿用“错处”一词,而用“精神的虐杀”?2、课文用了哪些段落和文字来表现《我的兄弟》一文中的“我很抱歉”?3、认真阅读课文第3、4段,从中找出描写小兄弟句子。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在修改稿中,作者为什么不用《愧疚》《我的兄弟》而用《风筝》为题目?《风筝》学教练参考答案: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堕(duò)丫杈(chà)寂寞(jìmò)憔悴(qiáocùi)肃杀(sù)jué(诀)别荡漾(daàngyàng)笑柄(bǐng)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sùo)傲然(ào)nüè(虐)杀宽恕(shù)伶dīng(仃)mú(模)样嫌恶(wù)苦心孤诣(yì)huǎng(恍)然大悟2.查阅工具书,把握词语。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2)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本文采用的是倒叙。4.(1)、“惊异与悲哀”(2)、北京冬季的风筝——故乡早春风筝时节——最喜欢风筝的中兄弟——毁坏弟弟做的风筝(3)、“惊异”一词是什么意思?吃惊,诧异。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北京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所以感到惊异了。为什么悲哀呢?和作者怎样的经历有关?是因为想起小时候毁坏弟弟做的风筝这件事,原来是理直气壮地管教弟弟,后来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醒悟到自己做得不对,因而悲哀。知识精讲(三)阅读少年与中年时代的相关文字,分析“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立意。(四)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五)拓展探索,少年时代发生了“精神的虐杀”事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和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作相应的点拔,从而认识到“儿童教育”、“封建伦理道德”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课后练习1、鲁迅后来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他认为撕毁弟弟的风筝的行为是扼杀了儿童天性,这里“精神的虐杀”的程度明显比“错处”深得多,更能提示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自我反省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观念,即希望改变中国旧式儿童教育的落后观念,主张让儿童不受压制,健康成长。通过比较两文中的用词“错处”和“精神的虐杀”,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本文的主题。2、第5—12段,《风筝》则将抱歉深化为“我”的惊异、悔恨、内疚、补过、悲哀,对内心活动的描写更深入,更具体,更能表现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自我反省的品格。3、第3、4段描写弟弟观望他人放风筝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的小兄弟形象。第4段描写弟弟偷做风筝被发现时的紧张、惊惶、恐惧、绝望,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瘦弱、可怜的受苦虐者的形象。相比之下,我是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课文主题的深刻,形象的具体可感,情感的细腻真挚,其艺术感染力远胜于《我的兄弟》。4、更含蓄,而且本文的主题可以多种理解,“愧疚”不能涵盖一切。风筝是文中把所有材料贯穿起来的线索。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主备人:马菊华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理解识记“脸颊,怦怦,逮,树杈,攥着,寒战”等字词2.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3.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抹.眼泪()犄.角()怦怦..()脸颊.()手里攥.()着小刀逮.()着玩树杈.()2.词语填空______影不离自______主张______二而一无可______回______义助人3.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初步体验。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4.以________(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的形式,每个人自选一个人物形象,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相关情节说一段话。【知识精讲】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三、交流反馈朗读课文的初步体验,进行“选题说话”活动。四、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独立探究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活动、思想情感。2.集中交流两组对话,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就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3.通过妈妈的神情、面貌等外在形象的描写,分析妈妈的性格特征。五、深入探究,把握文章主题六、课堂练习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3.“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意是什么?七、课后练习写一个你和父母(或老师或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段,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描写。八、板书设计羚羊木雕张之路少年世界缺少尊重成人世界友情诚信缺少沟通重财轻义我、万芳爸、妈《羚羊木雕》学教练参考答案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抹.眼泪(mǒ)犄.角(jī)怦.怦(pēng)脸颊.(jiá)手里攥.(zuàn)着小刀逮.(dǎi)着玩树杈.(chà)2.词语填空形影不离自作主张合二而一无可挽回仗义助人4.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相关情况节,以_____(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妈),我想对你说_____的形式,每个人自述一个人物形象说一段话。老师范例:冷酷的爸爸,我想对你说,妈妈不理解女儿,不重视友谊而重视财物,逼迫女儿要回羚羊木雕,为什么您也不理解女儿,不尊重女儿的心理感受?你知道你的女儿要回羚羊木雕会多么没有面子吗?你不知道你的做法错了吗?知识精讲:四(2)示例:A.“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B.“妈妈坚定..地说”。“坚定”表现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C.“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表现了被逼无奈,“我”受到惊吓的心理D.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描写我的动作神情,写出此时在妈妈的逼问下“我”的胆怯不安,侧面写出妈妈的严厉对“我”心灵造成的威压。E.“我哭着喊了起来......。”句中“哭着喊了起来”是“我”被妈妈逼迫要回木雕,感觉走投无路的绝望的叫喊,表了“我”内心极度的伤感,也为下面爸爸的出场作铺垫。(3)妈妈的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六、课堂练习1.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2.万芳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3.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友情的感动。4.“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少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5.表示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诚无私的友爱,“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散步七年级上册主备人:马菊华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随意,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粼粼”等词语。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3.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课前自学】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熬.()嫩.芽()咕咕..地()分歧.()霎.时()水波粼粼..()2.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随意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粼粼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注意语气、语调、节奏、重音。4.想象一家人散步的全过程,然后试着为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知识精讲】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二、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