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08-10-2916:21结合近几年我国在工农、城乡发展政策的变化情况,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是在我国为什么要搞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两个趋向、新农村建设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政策建议。一、为什么要搞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从上届政府开始,国家在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届政府在这些方面又加大了政策力度。比如在农村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到2006年全国将有31个省份全部免掉农业税。为了支持税费改革,中央连续多年向地方转移支付,2004年转移510亿元的财政补贴,2005年超过600亿。同时中央政府还增加了各种补贴,比如直接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还有,2005年为了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拿出55亿元对88个粮食主产县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这些补贴不对项目。从2001年以来,国家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中专门拨出一笔钱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建立农村“六小工程”。2001年......略,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限范围收看会员结合近几年我国在工农、城乡发展政策的变化情况,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是在我国为什么要搞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两个趋向、新农村建设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政策建议。一、为什么要搞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从上届政府开始,国家在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届政府在这些方面又加大了政策力度。比如在农村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到2006年全国将有31个省份全部免掉农业税。为了支持税费改革,中央连续多年向地方转移支付,2004年转移510亿元的财政补贴,2005年超过600亿。同时中央政府还增加了各种补贴,比如直接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还有,2005年为了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拿出55亿元对88个粮食主产县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这些补贴不对项目。从2001年以来,国家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中专门拨出一笔钱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建立农村“六小工程”。2001年农村“六小工程”国家投入150亿元,2004年投入281亿元,2005年是288亿。交通部2005年还拿出60亿的投资专门搞乡村的道路建设。由于政策好、天帮忙、粮价高,老百姓有积极性,这两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出现重大转机。转机的标志有几个:一是粮食产量从2004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两年增产量超过1000亿斤,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2004年粮食产量由上年的8600亿斤增产到9380亿斤,2005年粮食产量超过9600亿斤,加上500亿斤的大豆进口,2005年全国的粮食供给量超过10000亿斤。不考虑库存,如果中国粮食超过10000亿供给,供给总量就会超过需求量,粮食安全程度大大提高。最近粮食价格有所下跌就说明了问题。二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增幅从1996年达到9%以后,一直在2-4%之间徘徊,到了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跃升到6.8%,2005年是6%左右。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影响。农村市场开始回暖。目前中国的消费品市场里,增量贡献最大的不是城市而是农村。2005年1-10月份,全国城市消费品市场的增幅比2004年降低0.7个点,城市人尽管收入明显提高,但他们的收入增加以后,并没有增加消费,而是明显增加了储蓄;而同期内农村消费比去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消费增量为2089亿元。这对扩大内需是一个明显贡献。但是199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结构转换过程中,由于二元结构的不断扩大,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同时还出现一些新的矛盾。目前城乡暴露的一些问题,用、传统的政策、传统的办法是很难解决的。另外从当前看,我国从上世纪末以来,利用国债进行的持续大量投资形成的一些产能也相继进入生产期,许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如钢材、水泥、电解铝、部分化工产品,甚至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纺织品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2005年1-9月份全国的工业品库存占压资金超过12000亿元,就是说,在目前现有的GDP中,10%的产品是积压品在库存里。面对这些矛盾,国家推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但可以尽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同时还可以拉动农村消费,消化产能过剩,进一步扩大内需,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现在,在工农、城乡发展方面,到底有什么矛盾靠现有的制度、政策解决不了呢?第一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与城市相比,全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特别突出。在传统的体制中,我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是两种制度,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国家财政投资,农村的路、电、水、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主要靠农民投资建设,国家只给予适当的补助。这种政策安排导致国家的财政将大量公共资金投向城市,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但是,由于农村公共资金投资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落后于城市。例如从1998年发行国债开始,到2005年发行国债总计近10000亿,而用于农业、农村的投资大约只占1/3。中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但只有1/3的国债用于“三农”,即使是这1/3也没有完全用在农民身上,比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是纯公益性建设,收益面是全社会,不只是对农民的;还有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也是外部性极强的公共品,正效益对城市和农村居民都是相同的。这些投资统计在“三农”里面是不科学的。如果扣除掉这一块,国债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会更低。因此,为什么这两年中央用于农业、农村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农民感觉不明显,就是因为这些投资没有直接用在农田和村里。有的农民说,“这两年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大量都用于为城市人服务”,比如第一建设水利设施,是为城里人解决供水问题;第二搞生态环境建设,是给城里人盖被子(植被)。”在这种投资政策安排下,城市跟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省会城市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的建设不比发达国家差,真正的差距在农村。北京、上海跟纽约、华盛顿、巴黎、伦敦、多伦多、温哥华等相比,其道路、水电、楼房、通信设施等硬件设施不比他们差,信息化建设甚至还比他们的条件好,唯独环境质量较差。当前,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各地在建设城市时,竞相搞“四化建设”,即道路要硬化,路面铺很厚的水泥,上面可以过坦克;墙面要白化,为了漂亮,将马路两边的楼面全部贴瓷砖;环境要绿化,在城市中建设现代化的大广场,大面积铺上“洋草坪”,大量移植外来树种。由此在全国形成一股风,就是“乡乡变镇,镇镇变城,城城建‘天安门广场’”,有的城市建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在这种格外豪华张扬的思想追求下,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了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市容美化”现象。许多城市提出的建设口号是:“要将城市建在花园里,花园建在城市里”。于是,我国的城市越来越漂亮。但是,这种超越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是关起城门来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为代价的。因为,拥有13亿人口的公共财政,将公共资金主要集中用在城市,而很少用在农村。由此,农村出现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等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比利时一个驻华大使曾就中国经济发展用两句话进行了形象概括:“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就是说,当我们走在城里感觉好像到了发达国家,当我们走在农村里感觉好像到了非洲落后国家。有的农民形象地比喻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取暖靠抖,安全靠狗”。这个比喻尽管不是很恰当,但至少反映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状况。有关部门做过一个统计,目前全国有1/3的农民喝的不是洁净水,有一半的农民喝不上自来水;有五、六万个行政村不通路,有大量的自然村根本就没路可走。前几个月,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时,去了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叙永县的河源村,当地干部告诉我,到叙永县只需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结果我们走了四个半小时才到该村,原因就是行路难。从市到县的路还算畅通,从县到乡也能走,但从乡到村里,那路就像一个摇滚机,走起来颠簸得很厉害,车根本就跑不起来。该村1351人,7个村民小组,分散住在不同的山窝里,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50元。这个山村饮水是从将山上的雨水引到村里建的水池里面,水池的水是黄色的;自然村之间是“晴通雨阻”的土山路,自然村的户户之间根本无路可走;全村还80户没通电,有50户住的是茅草房,有50户缺粮吃。我问“这种村在你们县有多少?”他们说“大部分是这种村”。这几年,我跑了全国许多地区,深刻感觉到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燃料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相当落后突出。第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既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我国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也实行向城市倾斜政策。财政将大量公共卫生资源、公共教育资源投向了城市,农村获得的公共财政资源很少。比如2002年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的教育经费只占2%,98%的教育经费都是由省、县、乡、村自己筹集,其中有78%是由乡村和农民负担。现在中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些教育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要;第二是教育质量差,农民交了同样多的钱甚至更多的钱,却没能享受受到优质教育,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大学生中农民的孩子占的比重非常大,但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不断下降。为什么?一方面是农民的孩子交不起学费,自动辍学;另一方面是农民的孩子即使上了高中,但由于农村教育质量差,他们也考不上大学。城镇和农村教育经费对比,无论从教育经费总量还是从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看,都是农村低城市高,城市比农村要高23-30%左右。在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村的中小学只好从农民那里收钱,目前农村的学杂费、资金摊派费要明显高于城市。尽管全国各省都在农村实行了一费制,但我通过调查发现,实行一费制后中小学对学生收的费用还很高。2005年我调查了西北某省一个县农村初三的一个学生交费情况,从2月24日到7月6日,该生一共缴费11项,共交学校1012元。就是说,尽管该省实行了一费制,但一个初中生一学年还是要交2000多元的学杂费。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学校只能向农民的孩子收费,现在农村的一大致贫因素就是上学。2004年5月份,我在全国贫困县贵州省麻江县调研,那里小学生一学期交90块钱都交不起。这里的校舍、课桌、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最基本的教学条件也不具备。中西部地区这种情况非常多。比如,现在全国的中小学生危房80%在农村,其余20%的危房也是分布在小城镇,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危房。到北京看看,学校盖得非常漂亮,连厕所都比农民的房子好。计算机分布也不例外,全国2/3的学生在农村,而计算机拥有量2/3在城市学校。现在我国信息化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鸿沟,许多农村孩子上了大学计算机专业,入学后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公共卫生资源集中投向城市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投向农村的资源也主要投在县和乡镇,农村几乎没有。由此造成目前城市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远高于农村。目前在农村,农民“看病难,难于上青天”。据有关方面统计,农民有病该看病而不去看病的占60%;有病该住院的但不住院的占35%。当前,一方面农民看病没有好医生,没有好医院;另一方面农民看病药费太贵。举个例子,2003年我在西北某省调查,一户农民家庭主妇得了结核病去看病,按照政府的规定,在传染期间的结核病人,政府要免费提供最基本的药物治疗。但这家主妇从开始发病到最后看好病没有得到一点免费药物。还有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