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题根训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备战高考)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题根训练一、三年高考概况1.题目难易适中,考生选择该专题得分率中等。2.从考查内容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和可持续发展考查较多。3.题型比较灵活,选择、综合、分析等都有。二、马年高考策略1.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复习时以某一重大环境问题为材料,详细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贴近高考的典型题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三年高考回放1.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①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a.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2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世界: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地区②生态破坏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③自然短缺问题表现原因典型或分布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如下表: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2.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3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内涵要点作用内容和要求关系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物。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要求举例公平性原则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保证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危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美国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减少碳排放;污染转移等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应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过度捕捞;过度抽取地下水;滥砍滥伐;实施“休渔制度”共同性原则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一个地球,一个家园(3)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考点一:环境问题【例1】(2013·天津高考)[2013·大纲全国,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4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答案】(1)B(2)C(3)C【解析】第(1)题,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第(2)题,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第(3)题,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考点二:可持续发展【例2】(2013·福建高考)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D(2)B【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可知为水稻种植和甘蔗种植,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另甘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该地位于闽浙丘陵。第(2)题,结合题干要求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清洁能源。模式中既有渔业养殖还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知识。四、马年高考演练1.(2013·陕西一模)读渤海海域水污染分布情况图,读图完成(1)~(2)题。5(1)关于图中海域水污染及其分布特点与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港口附近进出船舶多,海运交通繁忙,故水污染最严重B.河口附近有河流带来的农业污水、沿河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故污染最严重C.海湾地区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加之沿海城市与工业排放的污水多,故污染重D.渤海海域有海底石油开采,故水污染重,外侧海域没有开采海底石油,故水污染轻(2)图中P海岸附近盐场较多,仅从气候条件分析,该地盐场最有利于晒盐产盐的时期是()A.2~4月B.4~6月C.6~8月D.9~11月【答案】(1)C(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问题。第(1)题,渤海海湾地区海域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之沿海城市与工业排放的污水多,故污染重。图中港口附近、河口附近并不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渤海的水污染并不都是因海底石油开采引起的,故A、B、D项均错误。第(2)题,P海岸春季多大风,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利于晒盐产盐。2.(2013·东北联考)读我国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完成(1)~(2)题。(1)该产业园通过循环生产,实现了()A.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零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C.摆脱了橡胶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D.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2)近些年来,我国橡胶种植北界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其主要自然原因是()A.年降水量增多B.全球气候变暖C.灌溉水源增加D.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答案】(1)D(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循环生产知识。第(1)题,该产业园实现了废水、废渣、废料、余热的综合循环利用,但生产过程中仍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生产重点仍是橡胶,生产过程仍然具6有周期性和地域性。第(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物的生长边界北扩,我国橡胶种植北界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3.(2013·洛阳统考)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A.开垦土地单产提高B.科学种田单产提高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2)图中①②之间的关系,反映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多样性D.层次性(3)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B.农林牧综合治理C.大力发展重工业D.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答案】(1)D(2)A(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读图可知,根据图示的因果关系,判断①②的生产环节,人们为追求多产粮食而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第(2)题,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该地要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实行农林牧综合治理,才能形成良性发展。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