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同步教材课件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应学生用书P97)(2012年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含义。“劫”在古文中一般有三种解释:①劫掠,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佛教用语,意为极长的一个时期。佛教认为在每一“劫”之后,世界俱毁,然后重新开始。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A项“为”均为“介词,被”。B项“之”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实义”。C项“以”均为“介词,用、拿”。D项“其”,第一句为“加强语气的副词,大概、应该”;第二句为“代词,他们(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答案:D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原文语意理解的能力。本文题目为“自戒”,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实为作者自勉、自戒、励志之文,故“劝谏他人”错。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本题中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为判断句的标志。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参考译文】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极其贫穷极其卑微都可以推荐他;没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极其富有极其显贵都不可以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分一毫超越理法违背本分,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秉持忠孝仁义,对待家人能和睦相处,对待乡人和蔼可亲,不把危害遗留给他人,绝不留任何的后来祸殃。没有品行的人,诡诈奸佞残暴嫉妒之心始终充塞心间,心中所想眼力所到之处,都与法理相违背,垂涎三尺贪得无厌,侵吞贪婪之心像火一样炽烈燃烧,这种人,如果让他得其时居高位便会凭借权势胁迫于人,即便死亡也将有害人之谋留存,其余孽仍会对人产生毒害,这种人将难以福善终。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好的品行,就可以保全自身、保护家园、呵护子孙,遗留下美好的德行被乡里人所传颂;身居高位的卿相没有品行,也会使自身、家庭、国家、天下灭亡,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由此,我敢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还不如有品行的普通老百姓。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在品行这方面或许有一点不好的方面,有德之人将要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之交往呢?既然害怕别人会拒绝我,那还不如从别人拒绝与我交往的原因方面入手,反过来拒绝我自身的一些不好的德行,大概还是能够做到吧。不了解情况,胡乱地去评论别人,和小人没什么两样;能时刻省思检讨自身的不足,这个人就不失为真正的君子。我应该终身朝着这句话去努力啊!我年少而且愚昧,唯有沿着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去走,常常提心吊胆害怕有所背离,从而玷辱了父母的英名,我愿意在这条有行的大道上继续前进,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自我劝诫,时时勉励。(对应学生用书P98)文言虚词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范围,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与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下边分别进行介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文言文中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是多样的,甚至有的还具有实词意义。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也就成为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见设题点,近几年来多次在这一点上设置障碍。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①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D.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解析】上面例题中的选项考查的都是辨析代词和非代词的能力。A项①“其”为代词,指代“家”“国”这两个词;②“其”则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意为“大概、差不多”。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C项①“焉”为语气助词,不译;②“焉”为代词,指代前文的“师”;D项①“若”为连词,表假设;②“若”为代词,在文中指代“项庄”。【答案】B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B.①于是余有叹焉.②且焉.置土石C.①大王来何.操②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①又欲肆其.西封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之:①代词,他,指沛公;②结构助词,的;B.焉: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C.何:都是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可译为“什么”;D.其:①代词,它的,指代“晋国”;②副词,放在句首,表示推测。答案:C介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的成分。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B.①隐于.壶山之阳。②室西连于.中闺。C.①待以.师傅之礼。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D.①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解析】A项两个“为”均为介词,但意义不一样。①“为”表“因为”,②“为”义为“替、给”;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①“于”相当于介词“在”,②“于”相当于“到”,表处所;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①“以”是“用、拿”,②“以”是“因为”;D项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答案】D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①乃设九宾礼于.廷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不足为.外人道也D.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解析:A.以:介词。①凭借;②因为;B.于:介词。①表处所,可译为“在”;②表比较,可译为“比”;C.为:①动词,是,叫做;②介词,可译为“对”“向”;D.因:介词,趁着,趁此。答案:D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同样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此则.京邑之人也。②无以,则.王乎?B.①户口逃亡且.尽?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①广遂.上疏乞骸骨。②于是怀石,遂.投汨罗而死。D.①及.其执丧,哀毁过礼。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解析】A项①“则”是表判断的副词;②“则”是表假设的连词;B项①“且”为副词,表“将要”;②“且”为连词,意为“尚且”;C项①“遂”为连词,表承接,意为“于是、就”;②“遂”为副词,意为“最终”,表示结果;D项“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答案】D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若属皆且.为所虏D.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解析:A.则:①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那么”;②副词,表示判断,是,就是;B.乃:副词,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②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反而”;C.且:①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②副词,将要,快要;D.何: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答案:D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得已而.为盗耳。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①宜戮讼者,以.谢冤魂。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C.①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②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D.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某所,而.母立于兹。【解析】A项两个“

1 / 1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