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区地理调查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12年9月16日至9月20日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对象: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学生:(学号:170210093)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内容三、实习工具四、实习路线安排五、庐山概况六、具体实习步骤与内容七、实习感悟一、实习目的1、庐山地区实习是为了在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前提下,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实际,解释地理现象。2、为了培养实习者的实际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集体合作、动手的能力。二、实习内容:通过对庐山地域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将地图与实体对照,观察研究区域内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地理坏境特征以及部分景观特征,解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三、实习设备:地质罗盘仪、海拔仪、测绳、铁锹、枝剪、铅笔(记录笔)、记录本、标本袋、记录表、照相机等。四、实习路线安排时间路线安排9月16日宾馆——月照松林9月17日宾馆——芦林湖——三宝树——黄龙潭——五龙潭——电站大坝——大天池——龙首崖9月18日宾馆——王家坡——小天池9月19日宾馆——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9月20日宾馆——西谷——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五、庐山概况1、庐山地理位置:庐山地处115°30′~116°20′E,29°20′~29°50′W,庐山地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西至瑞昌县。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势上处于第一阶梯,地貌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庐山卫星影像图2、庐山地质地貌A、地质特征: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和鄱阳凹陷。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和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虽由于断层错动,底层排列不整齐,但中部底层最老,向两侧逐渐顺序变新是很清楚的。庐山底层在中段出露最宽,向南北两端收敛,表现为一短轴背斜。这一构造形成对庐山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短轴背斜中部上升量最大,活动性强,断裂特别显著。在长期的地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岭四谷:B、地貌特征主要地貌有:构造地貌、河谷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构造地貌:总体来看,庐山是一个沿断裂上升的断块山。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河谷地貌:庐山在抬升以前,河流已经塑造了较宽展的谷地,后来由于山体强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宽谷下段先变成峡谷。故就庐山本身而言,上段为宽谷,下段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宽谷的倾向大多和构造倾向相同,并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大校场宽谷。峡谷是第四季地壳上升的时候,河谷下游的河床遭到强烈下切形成的。峡谷多呈阶梯状,有较多的瀑布,如剪刀峡。剪刀峡:峡谷至峡口下降约700米。许多峡谷沿着南东——北西向的断层发育,横切地层,故与上游宽谷呈垂直相交。东谷(西南)——石门涧(向西北);青莲寺宽谷(向东北)——三叠泉(向东南)等等。另东南或西北向峡谷中的河流,因流路短,比降大,又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溯源下切侵蚀强烈,以致其中有些河流袭夺了东北或西南向的宽谷中的河流↑EN虎背岭锦绣谷第三级平台日照峰气象台第二级平台猴子岭点裂如琴湖平面夷QⅡⅢQQⅡQⅢ冰川地貌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分歧。现根据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地区研究所提出的第四纪冰川和冰川地貌作一简单的介绍。据冰川作用遗迹,李四光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并划分为三次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鄱阳湖冰期:时间最早Q1,冰川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几。先期冰碛现在姑塘镇东北湖滨残存,该期冰碛物为坚硬的绛色泥砾,湿热化程度很深。大姑冰期:时间Q2,也到达山麓,形成冰汛。此期的冰碛物为较结实的赭色泥砾,湿热化程度较前者浅,李四光认为,目前山下的冰碛物主要是大姑冰期的产物。庐山冰期:时间Q3,这次冰川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山上东北数处,在王家坡谷地留有前碛三、四道,裁缝岭侧碛、大坳冰斗等。此期冰碛物为橙色,疏松,其上覆以黄褐色土。在中国东部地区,唯独庐山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最为齐全且较典型。冰川运动学的遗迹也较多,除此之外,还有冰川与冰水呈犬牙交错状剖面的存在及白色冰碛泥砾堆碛剖面遗迹。庐山冰蚀地貌分布在山上,集中于山北,主要有大坳冰斗、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五乳冰斗;王家坡U谷、大校厂U谷以及七里冲U形谷;窑洼、东谷、西谷、天花井等储存冰雪的冰窖;另外,还有白石嘴一带的羊背石等等。冰碛地貌广泛分布于山下,主要由大姑冰期冰川堆积而成,庐山冰期冰碛地貌限于山上。冰碛地貌主要有前碛和侧碛。如山上莲花谷前、王家坡谷地中的前碛,小天池裁缝岭的侧碛,山下高垅以东的前碛、新桥一带的前碛。除上述冰碛地貌之外,庐山外围还有很多漂砾,大者直径可达2--3米。3、庐山植被概况庐山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上显示出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植被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Japan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分别与华南、华中、华北三地区毗连。庐山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山拐枣、喜树、香果、长年兰等。其它残遗种,裸子植物中有银杏、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连香树、枫香、玉兰、糙叶树等。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等征。庐山植被垂直带谱的基本特征: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900米(西北坡)或1000米(东南坡)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落叶阔叶林带:这一带海拔高度,东南坡大致在1000--1300米之间,西北坡则在900--1250米左右,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Japan柳杉林、Japan扁柏林等。针叶林带:在海拔1250米(西北坡)或1300米(东南坡)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4、庐山土壤主要的土壤类型1、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2、黄壤及山地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合;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壤为多。六、实习具体内容1、9月16日地点:月照松林主要实习内容是观察植被。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次成山)脊部,海拔大约1120m,根据垂直地带植被分布规律,此处见到的应是落叶阔叶林,可是这里由于人为干扰分布着成片的黄山松,但是我们仍可以观察到,在高大的黄山松下,分布着大量的低层灌木,这些灌木仍保持落叶阔叶林的特征,沿途我们可以观察到短鬓包、柃木,茶荚蒾,野株兰,椆李,木梅,映山红,满山红,紫萁,绿叶胡枝子,白檀,山橿,登台树,三尖杉,山樱花,三裂绣线菊,野枒椿,中华石楠,毛栗,山合欢,盐肤木,四照花,秋海棠,山胡椒等植物。可以推测,如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没有人为干扰,这里很可能就会恢复落叶阔叶林的植被带。2、9月17日地点一:芦林大坝观察地貌,分析其成因。大坝的坡度很大,是一个大的断裂点。至于其成因,有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认为芦林湖是冰蚀湖,是在庐山三大冰期间由于冰川侵蚀形成。而另一种说法是,芦林湖是构造断陷湖,是由于庐山地壳抬升形成的。芦林大坝观察植被,1000m——1020m。面对芦林湖,观察四周的山体植被,我们发现面对我们的山坡上分布着针阔混交林,而此处的海拔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即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带,可见,实际小区域的植被分布规律与书本理论还是有一点分别。地点二:黄龙潭,乌龙潭观察黄龙潭和乌龙潭的地质地貌特征,并作对比,分析其形成原因。黄龙潭的地层岩石水平节理明显,而几乎没有垂直节理;而乌龙潭的地层岩石垂直节理明显,落差大,水平节理消失。乌龙潭黄龙潭事实上,黄龙潭与乌龙潭的地质成因和芦林大坝的成因是不同的,芦林大坝是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河流由鄱阳湖方向溯源侵蚀,芦林湖就是河流溯源侵蚀的终点,所以在此形成大坝。而黄龙潭和乌龙潭是地质构造形成的,黄龙潭位于虎背岭背斜的核部,地形平缓,岩性较软弱,易被流水侵蚀,由于流水的水平作用力侵蚀,造成黄龙潭地层岩石水平节理明显;乌龙潭位于虎背岭单斜的轴部,轴部岩石为斜交节理,加上流水的侵蚀,使得垂直节理发育突出。观察植被,海拔800m。沿着黄龙潭旁的小路,可以观察到两边零星的分布着几棵杉木,根据植被垂直地带规律,这里应该只有落叶阔叶林,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少许的常绿树种。细叶青冈栎就是典型的常绿树种。地点三:三宝树海拔900m,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竹林。地点四:电站大坝电站大坝与芦林大坝、以及石门涧的成因是一样的,电站大坝是第四纪早更新世庐山第二次地壳运动,地壳抬升,河流溯源侵蚀,沿河谷一直往下,到达石门涧,两边的地势越来越陡峭,峡谷幽深。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何庐山的谷地和其他大河下游谷地地貌发育的不一样?这是由于庐山三级地壳抬升,发生的时间相隔较远,由于流水下蚀作用,导致河谷上游较宽,下游较窄。3、9月18日地点一:王家坡女儿城路:观察王家坡“U”型谷和大坳冰斗。王家坡谷作西南至东北走向,长4000多米,宽700多米,高度从源头1200米将至沟口200余米,类似于冰槽谷的“U”形,同时我们观察到在谷地西侧岩层中有向下切出的“V”形小峡谷。此外,还观察了大坳冰斗,了解其所在位置及外貌形态。可以看到,在王家坡谷地上存有悬冰川以及少量的冰碛地貌。在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冰川学说,另一种认为王家坡属于向斜谷地,内力作用的同时加上外力作用,如流水作用等,导致这样的地貌特征。首先从地形上怀疑上游宽谷并非冰川作用形成,再从气候上,认为如今此处海拔的温度为11-18°,而冰川的形成温度是—6°,这样造成的海拔差距为3000m,这显然是值得怀疑的。观察植被分布情况,通过拉样方,采集部分植物样本,做成标本。通过测量得到王家坡大致坡向为北偏东35度,坡度为25度,海拔1100m左右,主要群落类型为森林和灌丛。地点二:小天池观察了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山地棕壤的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