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一)、阅读要求1、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阅读文章,就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它,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这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进行。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情的。议论文,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小说则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2、语段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形式方面分析: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所谓等级森严,就说明了地位的重要性。但从古至今,也有尸位素餐的人,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鲁迅说一阔脸就变,有些人一登高位,不仅呼奴使婢,而且鸡犬升天。清朝当过知县的郑板桥,在给他弟弟的信中描画这种人说:一捧书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首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人们之所以追求权位,是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像《红楼梦》里的豪门,可以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为土金如铁。外国曾有个人感叹地说:对地位和特权的喜爱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之路,从摇篮到坟墓。地位是无处不在的,我小时放牛,老牛倌就是2顶头上司,他有时让我看着牛群,自己去砍柴,如果丢了牛,他就会对我大发雷霆,他的地位高于我,在他跟前我是不敢吭声的。问题:文章中列举了有关位子的现象并引用了鲁迅等一些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说明作者怎样的看法呢?从内容方面分析: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指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文章线索,前后呼应,悬念伏笔,衬托渲染,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等。因此,分析结构布局,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我们也来看一个例子:假如只是为当官而谋位,因私欲而攀高,则是另一回事,古人说宦情冷如冰。白居易写裴相国的诗说尽了做官的苦处: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方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知名如诸葛武侯,平时虽羽扇纶巾貌似潇洒,实则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他自己也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如只当一个庸官,就另当别论了。李鸿章说,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便是做官。像这种误国误民之官,不提也罢。也有的人是厌了宦海风波,晋朝时陶渊明算一个,张翰也算一个,他当大司马功曹时,一天见秋风飒飒地刮起来了,忽然想到故乡吴江汤香味荚的莼羹鲈脍,叹道人生贵适意,安能羁官数千里?竟命驾回老家去了。这在现在该是中途离队的人。问题: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该段。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不妨给它们打上着重号),这些语言标志是:词语方面,关联词语诸如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副词有同时3另外还也',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更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表示顺序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这些词的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一;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开头句,各段的首括句,篇未(或段末)的总结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另外还有标点符号,分号——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意思相对或相反),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破折号——带有解释的作用。(二)、解题要求1、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审清题目要求,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不妨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找准答案的相关信息,这一点很关键,找错了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般地说,答案的相关信息就要从该题提到的词或句所在段落的上下句或上下文去找,要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过渡句,总结句,甚至文章的标题。2、分析比较信息,筛选概括内容找到答案的相关信息后,就要依据题目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和概括。这是整个阅读过程最后形成答案的阶段。分析。一般有指代分析、词义分析和句意分析。试题中常有对此这它这样等指代内容的考查。这些指代的内容多数应从这个指示代词所在的上文寻找答案,例如1997年高考第26题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个答案就要通过对两重桎梏所在的第5段及上一段的分析来解决。从下文寻找答案的,指示代词后面往往4有冒号,如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这个这样指代的内容就必须从下文寻找。答案确定后,最好还要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而词义分析,则要结合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句子所在的语境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词典所解释的意思(即固有含义)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而试题往往是要你解释出跟词典里不同的含义。说到句意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该句所在的上文乃至全文去理解。例如2001年高考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l)人不是一起牧放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这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末句及第七、第八段的起始句。以第一句为例,它处在段末,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而该段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门之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等内容。这些都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那人呢?,很显然,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总之,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看准该句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转折等。再次,要从理解修辞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含义。有时,句子的含义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还必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比较。这一点做选择题时很重要。要仔细区分原文和题干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看看是否偷换、混淆了概念,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是否以偏概全,是否张冠李戴,是否因果颠倒,是否无中生有,等等。要在词语的区别上下工夫,要细心。筛选和概括。这是形成答案的最后工序。找到了答案的相关信息,有时这个信息可以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作为答案,但更多的需要你根据题目的要求,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这里介绍几种方法。1.抓主干去冗余。指的是删去一切重复多余的描写、修饰和过渡成分,而把主要信息衔接起来。52.摘取词语组合。例如2003年高考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该题答案在文中的相关信息,很显然就是童年的烙印这个词语所在的第2自然段的三、四、五、六句: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渲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揣摩题目的要求,该题的答案必须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因此其中画线的词便是关键词。我们把这些词连缀起来(有的要删去重复的),便成了不超过规定字数的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或乡邻的音容笑貌)。3.合并同类项。就是将和答案相关的几个句子中重复相同的成分合并在一起公用。例如1999年高考第21题第2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12个字)和答案相关的原文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三句话中创造是相同的,我们让它公用,就变成一句话且符合字数要求的答案: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3、全面掌握信息,注意答题技巧解答主观表述题,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写作年代。这些知识有时会在副标题或文后的注释中体现出来,要求考生留心。注意答题技巧。一是注意表述规范,一般情况下答案只需一两句话,这一两句话常用句式有:①回答段意、文意的:本段(或本文)描写了……景象(或刻画了……形象,或阐述了……观点),表达了……思想或感情。②回答表达技巧所起的作用:文中用……衬托……使……表现更强烈,或文中用……比喻……形象表现了……或文中把……与……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或文中用了四个排比句强调了……”,等等。二是注意答题角度。比如,题目提问句或段的作用,一般要从表情达意(即和主旨6关系)和结构这两方面来考虑。三是注意分值设计。阅读题的每一分都有明确的指向,因此根据分值能大致确定要点的多少(一般每2分为一个要点儿)。要点多时应分条书写。四是适当控制字数。在答案确知的情况下点到为止,无需过分的修饰;当答案不大确知时,则可列举较多的可能性,尽量答全一点,答多一点,但也要注意句子的简洁连贯。四是尽量用原文词语或句子答题。有三种情况:1.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2.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3.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作答(从全文来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四、应试技巧(一)、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1、人称表达类。1、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二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又如1993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休作用。如《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7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2、修辞方法类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如1998年高考题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又如:王蒙的《湖》第四段: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下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