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与环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3·福建理综)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答案D2.(2013·江苏单科)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环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2答案B3.(2013·安徽合肥二模)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草履虫进行培养。以下哪项预期结果合理()解析据题意,在一定量的自来水中添加少量饲料,此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较少。在补充饲料之前,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数量变化相同,乙水槽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较甲水槽中快,由于空间和营养物质是有限的,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的数量仍呈现“S”型增长。答案B4.(2013·北京海淀一模)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3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解析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项错误;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项错误;由图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项错误。答案B5.(2012·山东滨州一模)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运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项错误;第3年和第9年乌鸦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相同,但这两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不同,B项错误;“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项错误;第3年到第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在9~1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种群数量最少,D项正确。答案D6.(2013·安徽合肥第一次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4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答案D7.(2013·广东理综)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基本知识。由题中信息“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且题干中说明鲈鱼以中小型鱼类为食可推知鲈鱼处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根据“某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的知识可推知A项正确;土著鱼与鲈鱼属于捕食关系,B项错误;引入鲈鱼短时间内,鱼a、鱼b将减少,浮游动物总量增加,浮游植物减少,C、D项错误。答案A8.(2013·江苏单科)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5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相关知识。从环境条件分析,露天堆放会导致水分不足,水泡处理会导致氧气不足,土埋处理时空气和水分条件较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故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因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移趋势;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答案AB9.(2013·辽宁大连模拟)如右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解析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的集合,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不能表示生物群落;B、C、F一共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E和F在同一地域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它们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逐渐增大,E捕食D,E种群密度有可能也随之逐渐增大。答案C10.(2013·江西上饶一模)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6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B.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这句话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可以包括三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自身呼吸作用所消耗。答案C11.(2013·汕头调研)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C处在第三营养级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D项为分解者。答案D12.(2013·湖北黄冈月考)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7结论是()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①②③④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则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需要太阳光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从图示来看,所有的生物都被D利用,D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碳循环中碳进入生物群落和离开生物群落都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2013·课标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8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14.(10分)(2013·江苏单科)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速率。(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食物网、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1)实验设置应遵循平行重复原则,故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主要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放养的杂食性鲫鱼会大量捕食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同时鱼的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从而使实验组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