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二)[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2.宋太宗(939—997)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A.重文轻武,积弱不振B.内乱频仍,国势衰弱C.外戚宦官横行不法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3.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4.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5.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时期郡县数西汉三国西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26.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7.“宋……田制不立,甽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不曾追究查办),故赋入之利视前代为薄。”这体现出宋代()A.财政困难,入不敷出B.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C.人口减少,经济倒退D.农民承担的赋税更加沉重8.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时期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19.2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10.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过谢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这说明他()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11.同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由此反映出宋代()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3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二、非选择题13.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制的主要因素。1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4——《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5专题限时集训(二)1.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2.A[解析]宋太宗认为“内患”比“外忧”更为严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宋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造成了“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现象,故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3.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影响。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的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A、B、C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史实。故选D项。4.B[解析]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等信息,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B项正确。A、C、D三项叙述错误。5.D[解析]通过横向观察图表可以得出随着朝代的变更,郡县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得出A、B项结论正确。故选D项。6.B[解析]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7.B[解析]材料说明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结果造成“甽亩转易”“赋入之利视前代为薄”的结果,说明宋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A、D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8.D[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①正确。西汉至唐朝,唐朝至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②不正确。③与图表信息不符。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故④正确。因此选D项。9.D[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10.D[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是梦魂习惯是无拘无束,于是又踏着满地杨花,走过谢桥(去重会意中人)。程颐听后会变色并连说“鬼语”,说明程颐认为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等,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程颐之思想是相悖的;B项停留在吟诗的表面,C项停留在对诗句中的“魂”的只言片语的解说,都没有认识到题干历史事物的本质,排除B、C两项。11.C[解析]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均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12.B[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广大百姓对“词”的喜爱,究其原因是“词”迎合了广大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3.[答案](1)三省六部制。组织形式: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利: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主要因素: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14.[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6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