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第8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精练精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限时集训(八)[第8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2.读下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①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②政府鼓励发展经济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号召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在中国民族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红骍以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与血。”受此影响,他改名胡适,字适之。这可以说明()A.“中体西用”思想兴起B.天演法则产生巨大影响C.进化论成为革命旗帜D.传统思想的权威被打倒5.“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2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A.三元里人民抗英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7.20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任务完成8.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9.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10.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11.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人物言论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梁启超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12.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3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立宪时刻》(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贵在自由发展。……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4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又写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摘编自《陈独秀文集》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袁伟时《告别中世纪》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5专题限时集训(八)1.A[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形式和内容”“近代意义”,此处的“近代”的内容,应指近代使用机器动力的军舰,北洋海军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故选A项。B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是外部因素,排除;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排除。2.C[解析]图表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府政策鼓励、实业救国思想号召和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C。在这期间,美、日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B、D。3.D[解析]据关键信息“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民族工业一出现后,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D。A表述不全面,B、C解读材料错误。4.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当头棒喝”“延烧着多少年轻人的心与血”,由此判断出是天演法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故选B。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排除A;进化论成为旗帜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C;维新运动时期,传统思想仍是主流,排除D。5.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三项。6.C[解析]由材料中“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可知,该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由材料中“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可知该运动的盲目排外性质,故选C。A、B、D三项都是反侵略斗争,但未涉及盲目排外,皆排除。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并存,有洋务派的洋务思想,维新派改良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故选C。材料与政党、政权和民主革命任务无关,排除A、B、D三项。8.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辛亥革命后人们改变了由于“礼治”的习惯对打官司和讼师的偏见,这体现了人们法律观念的进步。由此分析,辛亥革命使中国逐步走上法治的轨道,即材料体现了中国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故选A。9.A[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说明革命具有坚定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故选A。优越性、跳跃性和建设性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C、D三项。10.A[解析]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些知识分子对此不满,材料信息反映的并非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故选A。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该事件宣扬的“功利”“科学”使很多人丧失礼义道德,使社会风气日益堕落,故B项正确;该事件企图“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和指责,故C项正确。11.D[解析]表格中的人物涉及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都与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故选D。洋务派与“启蒙”“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B;资产阶级激进派与“工业化”无关,排除C。12.C[解析]采用排除法。从材料“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反映出社会出现奢侈的生活,但是并不能说明普通民众已经较为富裕,排除含①的A、B;材料中袁世凯的通6令,只是对民众的“劝告”,并不能证明是“强力干预”,排除含④的D项。故正确答案为C。13.[答案](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建立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答出三点即可)(2)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有利于和平过渡,避免动荡分裂;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