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讲纲要重点问题1什么是学习2学习理论介绍关于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学习”。它与生命过程本身是并存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科学地理解和界定学习概念,这在理论界算的上“千古之谜”和“永恒话题”.对人类学习行为(心理)的探索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主题之一,学习心理学或称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内容。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经验而引起的。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学业行为\非学业行为)。反例如咀嚼、觅食等反射(先天继承的某种能力)16岁的孩子比6岁大的孩子更容易提起一桶水(主要是因成熟带来的变化)机械重复的劳动(没有变化)兴奋剂引起的运动成绩提高(短暂行为)不同层次的学习生物界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同领域的学习低层次的学习主要探讨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中共同的部分中等层次的学习体现着人的社会性具有能动性可借助语言来获得人类的间接经验高层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条件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包括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品德与态度的学习等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不同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知识学习是研究得最彻底、最深入的领域学习的类型(一)加涅的学习分类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简单低级的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1965年他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把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1)信号学习。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学会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概括性的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学习。(3)连锁学习。即形成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序列。(4)言语联想学习。也就是言语的连锁学习,即形成一系列的连续性的词语联结。(5)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识别反应。(6)概念学习。学会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刺激作出同一的反应,亦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8)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2、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知策略:指用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以提高效率的方式(4)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二)奥苏贝尔的分类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三)我国的分类1、潘菽的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2)技能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2、冯忠良分类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2)技能学习。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探讨有机体如何在后天获得经验的过程。涉及内容:学习使有机体形成什么(学习的结果);为了实现学习结果,有机体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活动(学习的过程);顺利进行学习的条件(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学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者本身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1认知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行为理论(behavioral)——引言——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些害怕呢?当你穿了一件新衣服,受到别人更多的称赞,你是否会经常穿那件衣服呢?当你讲完一个笑话,却没有人笑,你是否以后还会讲这个笑话呢?下面的学习会影响你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将从行为主义观点来探讨学习问题。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者根据对动物学习问题试验研究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成功的反应会自动地得到加强,而失败的反应会自动地被削弱,也就是说,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会根据环境的反馈结果而自动地得到加强或削弱。行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通常把它们分别称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斯金纳等。经典条件反射的一般程序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CS(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CS+US的重复(强化)URCSCR(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狗巴甫洛夫在动物实验中,把食物为引起动物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非条件反射,食物便称为非条件刺激(UCS)。而当食物等非条件刺激和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反复结合后,铃声就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CS)。此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被巴甫洛夫称为条件反射(CR)。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华生:恐惧形成实验【被试是一名出生11个月的婴儿,叫艾波特。首先让艾波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波特毫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在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经过三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波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是有胡子的人。】经典条件作用对习得行为的解释儿童的对种种事情的心理体验以及诱发行为可以用经典条件作用进行解释:逃学行为,教室—批评——恐惧;考试综合症,考试—批评—焦虑;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评价经典条件作用几乎完美地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性反应之间产生的联系。然而不能有效地解释自发行为,比如,为什么某个学生会为了考试勤奋学习,或者喜欢历史课胜过地理课。操作条件作用:桑代克和迷津箱中的猫迷津箱中的猫:将一只饥饿的猫放进一只箱子,并把一块鱼放在箱子的外面。为了从箱子里逃出,猫必须学会打开箱子的门栓。猫初进笼时,其动作是紊乱的,偶然踏到机关,门自动开启,因而得到外面的食物。以后重复练习之后,发现猫在笼中的紊乱动作,随重复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踏到机关的动作则逐渐增多,最后达到入箱后就能打开笼门逃出。斯金纳的白鼠学习实验在白鼠实验的斯金纳箱中,木箱的某一壁上装有按键,按键下有食物盘,键被按下时食物盘内出现一粒食物。空腹的白鼠被放入斯金纳箱后会自动出现各种试误行为,偶尔按键,出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白鼠两次按键之间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最后形成按键反应,即形成了按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作用亦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的后果引起行为发生概率的改变。与经典条件作用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更好地解释人的主动性行为(或者称操作性行为)的产生.行为会随着其后的结果(consequences)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是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是惩罚物。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t)由于反应发生后紧接着出现奖励性刺激,反应频率增加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由于反应发生后令人不愉快刺激的消除,反应频率增加惩罚(punishment)降低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后果。应用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学习条件反射的理论,尤其是掌握强化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种有效的、一致的积极方式系统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如口头赞许、表扬、给高分或特殊的优待等奖励,往往使行为更巩固,导致再现或保持;而像口头批评、谴责、给低分、要求改正或补课之类的惩罚,往往使行为削弱,导致消退或回避。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启示: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例如,“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及时反馈–结果在行为之后立即出现远比延迟一段时间再出现更能影响行为。启示:–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立即给予正确答案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适度表扬当教师使用正强化(多数为表扬)作为课堂管理的唯一策略时必须令人信服,并且在时间上接近所要强化的行为,明确地说明所强化的行为,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表扬应该是对明确行为的真诚认同,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保证获得这种认同该做些什么。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行为塑造(shaping)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型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启示:–对学生趋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的目标。表扬是最为常用的有效方法。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运用惩罚)餍足(yanzu),也称过度强化就是坚持让学生持续作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使用此法应十分慎重,因为迫使学生持续某些行为可能给学生身体和情绪造成伤害,甚至产生危险。教师在使用餍足策略时,应当注意:学生未完成规定行为之前,不要放弃和降低标准;所餍足的行为应是将要消除的不良行为。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斥责一般来说,教师的同样斥责方式在不同场合起到不同效果。例如,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可能制止某些行为,但有时私下温和斥责学生将会更好地减少不良行为。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大声斥责犯错误的学生,并且使全班学生都听到,教师认为这样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有时学生正希望这种斥责能够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能体现出自己有“胆量”,于是将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是否使用斥责,如何使用斥责应根据不同场合而定。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代价就是个体由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为的可能代价。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违纪的标记达到一定数目,可能意味着该学生失去与同学郊游的机会。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孤立就是将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隔离出班级,例如,把他独自放在一间空的、毫无趣味的房间,或者到校长办公室,或限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等等。一般来说,孤立惩罚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极端行为。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掌握学习基本假设: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适当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任何学习目标。在使用掌握学习时,教师将课程分解为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需要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所谓“掌握”,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