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08总结与09计划2009-01-1214:45:55.0田乃明提供访问量:1351人2007年3月,我校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确立了《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在过去的一年里,课题组成员在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研究任务之后,紧紧围绕课题实施第二阶段的研究方案,认真学习、扎实研究、积累资料,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内容。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一)进一步健全研究制度,认真开展学习活动。1、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采用三种形式:一是负责人定位,由校子课题组负责人崔全军于08年3月为老师举办了培训,主题为《关于“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的阐释。二是同伴合作,由学校的指导组成员组织相关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学习研究。三是校本培训,我们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学习:一是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等书籍和文章;二是有效教学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的实验实施方案》、《现代数学教学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等书籍和文章;三是有关有效教学的优秀课例学习。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分一分(一)》、《观察物体》、《可能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圆的认识》等课例。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1、调查研究学生状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动机和兴趣、个性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能大胆质疑问难,不能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有效的利用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实效。2、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讨课。其中,张丽霞老师执教了《认识时间》,石亚明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的《三角形内角和》,郭慧老师执教了二年级的《观察物体》,谭震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方程的意义》,董雪老师执教了三年级的《混合运算》。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评课,四要重视反思。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精心预设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生活数学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精心制作教具和课件。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主动预习要学习的内容,还有的写出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论文方面: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张丽霞、刘伟、石亚明、郭慧、鞠永红等几位老师的论文或课例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奖。课例方面:有石亚明、张丽霞、崔全军、刘伟等老师指教的现场课或录像课分别在全国、省、市、区获奖。二、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一)存在问题:1、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二)努力方向: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将当前有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发展性教学手段和数学教育传统中的有效做法、经验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回顾一段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课题第三阶段(总结阶段)研究实施计划(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一、指导思想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的子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本阶段研究的重点是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形成成果:将课例、个案、随笔、论文进行整理、参评并装订成册,出版;课堂教学汇报展示;全面总结,撰写专题性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多一种意识,多一种实践,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总结,注意研究成果的推广。二、研究目标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2.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3.出版论文集、案例集,展示研究成果,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提高研究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4.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申请验收。三、研究措施1、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由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端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各种教科研活动中,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全面落实。原则上每月1次。2、课题组在学年初制订详尽的工作活动计划,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探讨性。学期末进行总结。3、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优秀教师献课、案例交流评选等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载体。4、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活动要积极反思,以案例评析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作探索性思考,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反思。5、资料由课题组资料员和子课题组负责人负责收集、整理、汇总,要求在形成、积累、归纳时:①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②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③注意建立课题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6、积极参加各级教改研究和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根据学校和课题开展情况,开展一次校际交流活动。7、课题组每学期按要求向上一级负责部门报告课题实施进展情况,上交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等材料。四、具体工作安排1.总结经验。将课例、个案、随笔、论文进行整理、参评、,装订成册,出版。2.课堂教学汇报展示(课件、汇报课)。3.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分析。4.全面总结,撰写专题性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5.课题鉴定,结题。6.建立学校课堂教学专题网站,课题经验进行交流。一、研究的动机:在以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上海市近几年又在进行着第二期课程改革,除了提出以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之外,还有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大好形势下,作为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学校前两届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情况,笔者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试图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我校物理教学现状。“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法的运用在一期课改中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仿佛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仅满足于一般的解题和知识的运用,很难真正进入物理情景。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弊端:教育体制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的大学一直采取“严进宽出”政策,而进入大学的唯一通行证就是高考成绩,所以应试教育在中国实行了多年,虽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示了这种教育体制的公平性,起到了一定选拔人才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卷定终身”的弊端,在考试分数的指挥棒下,曾经涌现出好多分析、猜测考题的教学能手,也培养出了不少名牌大学生,但也不乏有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副产品。虽说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作为一线教师,总没感觉到素质教育还没达到其应该落实的程度。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考制度和高校录取方式没有变。其次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变,现在社会需要能力型人才,而能力又不是一个完全量化的量,社会在用人时大部分还是以毕业学校和文凭为衡量标准,所以人们总想着通过一切方法使学生在高考中获胜,这样才能捷足先登。最后就是各种评价制度没有变,也许是教育管理层的变化太快,教育的成败短期内又呈隐性,唯一量化评价的还是应试教育的学生成绩,这也是被教育工作者从上到下仍然认可的客观评价机制,所以第一线的教学者还是急功近利型,还是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物理教学方法问题:在现成的物理情景中,学生接受得较快,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还行。但学生一直都离不开教师布置的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和自主能力都得不到创新、发散和提高。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跟随性,课后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新的学习,只是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连一些老师未讲的解题方法在平时作业中也难得一见。所以一期课改中的这种物理教学法虽然改变了以往旧式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法,但它总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干系。说到底,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即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技能,也无异于将来派不上用场的知识的堆积,不能形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发展性学力”而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挑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一期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