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2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3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4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水平。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5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32.()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A.依从B.认同6C.同化D.内化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7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8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_____原则。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40.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9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致的行为。43.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_____。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_____对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46.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_____。48.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_____和行动阶段。49.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_____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50.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_____年级的学生才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51.道德是一种_____现象,它的存在依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