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外交政策、效果及其与日本崛起的关系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80s以前:“发展经济”80s以后:经济利益+“政治大国”即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要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外交,首先必须•清楚战后经济外交的根本动力问题。日本“经济外交”的由来及阶段划分•1957年,日本政府首次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已把“经济外交”明确规定为日本外交的主要课题之一。1、日本战败—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的十年2、1952.4.28—1973(——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结束):经济外交形成、发展期。3、70年代初至今:继续发展期阶段划分第一个时期•国际背景:1战后初期美国一家独霸天下;2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被普遍削弱;3殖民地国家的觉醒外交代替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1947年以后”冷战“加剧美国转为扶植日本•这时期的经济外交明确地说是政治外交,以政治上的牺牲获得经济利益。•亲美路线第一个时期占领时期《旧金山和约》签订后——吉田茂下台直接背景国际背景特点第一个时期•吉田茂•1946年5月—1954年12月断断续续五次组阁。在战后十年经济恢复时期,吉田茂担任了7年多首相和5年多外相。在占领时期和媾和前后,日本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外交上的重大事件均有其主持处理。第一个时期的经济外交政策•1951、1952年,签订《旧金山条约》、《日美安保条约》、《相互安全保障法》,拒绝答应美国让日本重新武装以减轻美国的责任和负担的要求,代替以小部分武装和同意美军驻留•朝鲜战争“特需”(指美国占领军直接从日本国内订购的战争所需物资):日本收入达23亿美元•1953年4月签订《日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双方互相给予对方国民进入本国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自由和互相给予关税上的最惠国待遇。第一个时期•效果:•1.《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使日本结束了长达六年半的被占领状态,至少在形式上获得了独立,是战后日本外交真正的出发点。由于吉田茂拒绝杜勒斯要求日本大规模增兵的要求,使美军继续留驻日本,日本避免了过大的军费开支,成为此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2.由于日本实行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不仅使日本的安全得以保障,也得到了美国的一些经济技术支持,并在美国的帮助下逐渐重返了西方国际经济舞台。第二个时期•鸠山一郎:1954.12-1956.12•石桥湛山:1956.12-1957.2•岸信介:1957.2-1960.7•池田勇人:1960.7-1964.11•佐藤荣作:1964.11-1972.7岸信介第二个时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政府借助经济外交手段,一方面全力维护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发展对外经济。•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目标是扩大商品市场、稳定资源的供应。•日本的经济外交主要围绕三条主线进行的。•第一条主线是对美国,这是战后日本外交的中心轴。•日美两国特殊关系的确立,可以追溯到日本被美国占领时期以及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化。媾和之后,在吉田茂的主持下,日本不惜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与美国形成同盟关系,其目的就是主要在每国的保护下发展经济。这种做法换取了美国对日本加入西方经济体系及开拓对东南亚经济贸易关系上的支持,但是由于美国国内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变化,日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来自美国的直接经济援助。•在这种情况下,50年代中期以后,岸信介内阁提出了对美国关系的“调整”,并实现了《日美安全条约》的修改。其结果,新安保条约更加重视了日美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另一方面,自50年代后期以来,日美贸易出现摩擦。这种摩擦最初只表现在纺织品领域,而且日本很快宣布实行“输出自主规制”,由于当时日本对东南亚及西欧各国的经济关系尚未全面打开,日本对外经济主要依靠美国,所以日本比较容易对美国作出让步。•进入60年代以后,日美经济摩擦不断增加,其中以1965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由赤字转为黑字为界,日美经济关系立即紧张起来。其表现是日美经济贸易联合会由加强经济合作的纽带,变成了互相争吵和指责的场所。日美经济关系发生逆转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相反,美国则因为连年的对外战争而使其整体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不肯轻易向美国低头。于是,美国使用压服的手段,迫使日本签订了向美国限制出口纺织品的协定。以这一事件为标志,日美经济贸易摩擦进入多发期。对美经济外交事件•1、岸信介: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植和庇护下,政治经济不可分•2、池田:以政治追随美国,换取美国大市场1961.6池田防美,联合声明,加强经济合作;建立美日贸易和经济联合委员会(官方层次);1961年三井银行会长佐藤喜一郎为首的经济使节团访问美国(民间层次)•3、扩大贸易政策、扶植电子工业等产业;支持美国“肯尼迪回合”二、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日本经济外交的第二条主线是东南亚各国•原因:失去传统的中国市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东南亚各国。•战后日本打开东南亚各国经济关系所使用的是两件武器,•一件是美国的支持。•另一件武器是赔偿。二、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主要外交事件:•1、岸信介:57年访问东南亚各国,提出亚洲开发基金试探,无果,改为东南亚开发基金•2、池田:由于日本工业规模急剧扩大的需要。a与东南亚关系制度化(海外经济合作基金、对外经济合作审议会、海外技术合作事业团)b池田两次访问东南亚c扩大:澳铁矿中东油井•3、佐藤:亚洲多元化经济外交、仍重视东南亚、南亚,同时提升大洋洲经济外交的地位;扩大贸易、加大经济合作、增加投资、小规模ODA。赔偿外交国名提供期间提供数额老挝1959.1-1965.110(2.8)柬埔寨1959.7-1966.715(4.5)泰国1962.5-1969.596(26.7)缅甸1965.4-1977.4471.5(140)韩国1965.12-1975.121017.6(300)马来西亚1968.5-1972.529.4(8.16)新加坡1968.5-1972.329.4(8.16)西南太平洋诸岛1972.5-1976.1018(5.84)越南民主共和国1975.1085蒙古1977.3-1981.250合计1767.9日本对各国提供的与赔偿相关的补偿和经济援助单位(亿日元,括号内为百万美元)安原和雄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第四卷,三省堂,1984年。据该书157页表格改编•《对日和平条约》签订之前,各主要被害国对日本的索赔额达300亿美元之巨。但经过日本讨价还价,包括经济合作的内容在内,日本对缅甸、菲律宾、印尼和南越政权所实际提供的赔偿额总共仅17.2860亿美元(其中对各国的经济贷款7.166亿美元),纯赔偿额仅10.12亿美元。此外对老挝等其他国家经济补偿为5亿美元左右。日本对菲律宾的赔偿情况(为例)1956-1961机械类项目与设备原材料产品药品粮食杂品劳务合计1961-19661966-19711971-1976金额%2626464.2818720.0501512.32250.62110.51390.38662.140907100.0金额%2072654.11420737.119745.1510.1540.14391.18962.338320100.0金额%2518654.68691.9658714.324575.3--------1010421.99462.046149100.0金额%3562570.430105.9743314.7410.1-------40538.04310.950593100.0单位:百万日元,%合计金额%10780161.32627314.92098211.927741.62650.2147538.431391.8175969100.1资料来源:外务省赔偿部监修、赔偿问题研究会编:《日本赔偿》,世界新闻社,1963年,290页。赔偿外交的效果•1.缓和了受赔国家和地区政府及人民敌视日本与厌恶日本的情绪,为其扩大通商、经济合作和一般交往奠定了政治和社会基础。•2.提高缺乏外汇的受赔国和地区购买日货的能力•3.随着日本商品的大量涌入,受赔国和地区的人们知道日本商品的质量等,习惯用日货,为日本逐渐培育新的消费市场,打开了销路。•4.适应本国内重化学工业的产业目标,为日本产业找到极好的市场,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5.打开了日本生产资料商品的销路,救助了日本一些衰退产业等•6.由于赔偿时间漫长,每年赔偿金额在政府预算中所占比列较低,对日本产业的冲击微乎其微。•7.使受赔国家和地区对日本商品、技术、经济合作等形成依赖,为以后日本商品、资本大举进入该地区创造了条件。三、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第三条主要是西欧各国。日本对西欧各国的经济本身并不十分重要,其贸易额在日本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是西欧国家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主体,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握有主导权。日本在实现了“片面媾和”之后,只是在政治上加入了西方阵营,但在经济上与西欧各国并没有太多交往。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必须花精力逐渐与西欧各国建立经济关系,其中包括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在与西方各国建立经济关系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国内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各种体制。于是,在西方的压力下,日本不断地进行各项改革,使国内经济体制与西方经济体制接轨。加入西方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外交事件•1、1955.9加入GATT,但是面临巨大的贸易自由化和取消进口限制的压力,同时还要克服西欧对日的贸易歧视,开拓西欧市场。•2.1952年加入IMF,但是面临巨大的汇兑自由化压力。•3.1964年加入OECD。日本采取的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原因:日本贸易自由化率低,进口有限制,西欧GATT成员国援引GATT第35条款,歧视日本贸易。注:第35条:即有关“在特定的缔约国之间不适用本协定”的规定。措施:1.1960年6月,《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按阶段有选择地自由化。将商品分为四类,对需扶植产业进行保护,将次要产业或者有竞争力的产业提高自有化率。2.当《大纲》即将实现之际,1962年11月,池田首相访问西欧七国,与西欧各国建立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说服各国撤销对日本援引第35条规定。3.1964年4月1日,日本过渡到实行汇兑自由化的第8条款国。年月1959年4月1959年10月1960年4月1960年10月1961年4月自由化率34%35%41%44%62%年月1961年10月1962年4月1962年11月1963年4月1963年8月自由化率68%73%88%89%92%日本贸易自由化率变化情况有责广巳,《资料,战后二十年史》第2卷“经济”,日本评论社,1966年,据第372-373页图表绘制。经济外交在促成日本形成开放经济体制中起到的效果:•1、经济外交为日本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日本在实施媾和之初,经济上并没有得到西方各国的接受,突出表现为在关贸总协定中对日本援引第35条规定以及对日本进口商品的种种歧视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利用频繁的外交活动,反复强调自己是西方的一员,已取得西方各国的同情。频频举行会谈,以使其逐步减少实施贸易歧视政策的品种、签订各种贸易协定。•2、当国际环境有利于日本时,日本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外交活动努力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必要的贸易和汇兑管理对50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西方各国自己化进程大体完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初见端倪、国际组织对于贸易保护的有关规定行将过时的情况下,日本适时推进自由化改革。这样,既避免了因自由化而造成的损失,反过来促进了国内的自由化计划,有利地配合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四、经济援助•对外经济援助是经济外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战后日本,民间企业在媾和后立即开始了对外投资,政府则于1954年加入了科伦坡计划,1958年向印度政府提供了第一笔政府贷款,1969年又向东南亚各国提供了无偿经济援助,日本的对外经济援助乃全面展开。科伦坡计划:“南亚及东南亚合作经济发展的科伦坡计划”。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