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教育技术导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026《教育技术导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一)说明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二)考试题型和各题型所占分数及答题技巧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答题技巧:回答讲义与课件中对该名词的解释即可。2.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答题技巧:直接在空格处填上正确答案。3.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答题技巧:只答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即讲义与课件中的知识点)即可,无须对每一点展开阐述。4.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答题技巧:除了结合题目给出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再此基础上对知识点加以扩展阐述。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论之有理。☆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1.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委托伊利(D.P.Ely)组织了数百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一文(美国《视听教育》杂志1972年10月)。该文总结了以往50年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它们是:一、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二、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与方法;三、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2.视听教学论初期视觉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视觉媒体能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2.视觉教具的分类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的程度为依据。3.视觉教材的使用要与课程有机结合。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中,戴尔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在该领域中影响最大,但是,在基本概念上并没有超出早期的视觉教学论。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仍可以概括为三个相同的方面:1.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2.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3.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3.经验之塔“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做”的经验,包括直接有目的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包括观摩示范、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录音。3).“抽象”的经验,包括视觉符号、言语符号包括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符号。4.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5.程序教学基本原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强化理论的应用,早期的程序教学有如下特点: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以及低错误率。在程序模式上,斯金纳编制的是体现他的“操作条件”原理的直线式程序。1960年,克劳德(NormanA.Crowder)根据他自己在五十年代为美国空军培训技术人员排除电子设备故障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模拟教师指导作用的分支式程序。1.“强化”理论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与桑代克同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创建了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S-R)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一个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2.程序教学的要素程序教学采用的是一个仔细安排组织起来的教材序列,它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是未能掌握教材,那么,过程在于程序而不在于学生。一个好的成功的教学程序,应包含以下要素:小步子的逻辑序列、积极地反应、信息的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减少错误率。3.程序设计模式1)直线式程序模式直线式程序是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步子,每一个步子很小。每呈现一步,要求学生作出一个构答反应,学生答错后,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加以核对,得到强化,然后再进入下一步。这种直线式程序教材只提供一种掌握所学知识的思维途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的顺序进行学习;程序中也只提供对学生反应正误的反馈信息或呈现正确的答案,而不提供启发思考的补充程序。2)分支式程序模式分支式程序教材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采用一些补习环路来修正错误,以达到掌握教材的目的。学生学完第n份材料后,如果答案正确,就进入n+1单元的学习,如果答错就被引导到nA或nB的分支补充材料。当确认已经掌握了第n份材料后,再转向n+1单元的学习。对于“快”的学习者,可按直线方式通过主程序;而对“慢”的学习者,则要通过子程序提供补充知识帮助学习,才能学完全部主程序。第二章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概况1.从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得到的启发:1实践领域的拓宽。技术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手段的引入。2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规律性:设备(硬件)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指导理论的探讨。3研究重点的变化:1)由媒体(硬件、软件)的开发、利用---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的重视2)由实践应用研究----学科理论的研究的重视3)在应用技术上,由视听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重视4值得注意的问题:1)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重视对媒体技术,特别是硬件技术的应用,忽视对教学过程,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并不能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的三个要素。2)由于各实践领域中应用的人员属于不同的背景,主要是技术背景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对教育技术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定义,因而影响到教育技术的发展(不同背景引出不同的定义,产生不同的方向)。第三章教育技术的概念、性质和范畴1.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首先,是与视听教学运动有关,教育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技术。它指的是利用设备、媒体硬件的硬件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这个术语和“使用视听设备辅助教学”是同义的,那个时期使用教育技术这个词是用来强调媒体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新传播工具的开发利用。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是同这些硬件技术相适配的携带教/学信息的软件制作及开发、利用。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又赋予了扩展的涵义。具有代表性的是1970年在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的文件中提出:“……教育技术是由电视、电影、投影机、计算机等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再次,随着软件、硬件的开发、利用的深入,另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即这些硬件和软件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才能获得更有效的学习,因而开始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考虑教育技术问题。所以在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的文件中又作了从方法论角度定义教育技术,提出:“教育技术是一种……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由于教育技术是三种教学方法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因而自1970年以后,教育技术的概念演变为媒体的软件、硬件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教与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评价技术的总称,或概括为媒体技术与系统技术的总称。2.教育技术的AECT77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思想、程序、人员、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或选择与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分为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称为教育开发职能,它包括研究与理论、设计、制作、评价与选择、供应、利用与推广等项。对其中某项或多项职能进行指导或协调的过程称为教育管理职能,它包括组织管理和人事管理。3.教学技术的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4.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确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把操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与推广。亦可概括为二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要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实践的方法极为重要,因为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还没有分析清楚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就匆忙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有的放矢;或者认为某一种方法、手段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在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出现时,更容易产生这种作法,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才能做好各项工作。5.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在分析、确定目标的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6.有关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说法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3)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第四章相关讲座学习理论的发展1.学习理论的发展阶段:行为主义—认知理论(60年代)—建构主义一、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建立S一R的联结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③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法④人和动物的学习是一样的⑤尝试错误二、认知理论(S-O-R)格式塔是早期的认知理论,格式塔,完形(德语)主张思维是整体的,学习是构成一个完形,或是改变一个完形。认知地图和顿悟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认知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和反应。认知学习理论大体上分两个部分:·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2.皮亚杰的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四个核心概念:图式,心理活动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人是通过图式认知环境的。同化,把外界刺激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消化和吸收。顺化,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需要改变和重建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再吸收新知识。平衡,同化和顺化使有机体和环境达到平衡。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理论中有两个重点:基本结构和发现学习1)、他运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应该使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求发现,学习被结构化的学科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是在60年代由布鲁纳将其理论化并在教学现代化运动中将其用于实践。4.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1)、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2)、先行组织者讲解式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不是自下而上的教学。首先教先行组织者,它是具有抽象的概括水平的材料。一般意义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先学抽象的学习内容,作用在于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脚手架提供。先教概念或抽象内容,再学习下位内容。5.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