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2《政治学概论》考前串讲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职尚德机构学术中心学历组学习是一种信仰!1《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P2-4: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学者有: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2、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其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学者有: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及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学者有:韩非子、马基雅维里、俾斯麦、拉斯韦尔、马克斯·韦伯;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学者有:孙中山、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学者有:戴维·伊斯顿。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政治的解释P5: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P6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P7: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四、政治学的研究范围P7: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五、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历史发展P13: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代表作是《论语》和《孟子》,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以德行仁”;2、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为《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他的思想是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六、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5::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2、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代,该时期神学政治论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从该阶段起,西方政治学分为两条线路发展,一条是资产阶级的;一条是无产阶级的。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布丹《共和六论》、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代表人物:孔斯坦、边沁(功利主义)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孔德、斯宾塞等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七、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阶段P18:(西方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后)1、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2、一战后到二战前夜,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力的研究,“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3、二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从以权力研究为主转变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八、行为主义方法P20: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强调政治学应该能够被经验证明,主张价值中立说;但其方法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无法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九、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P22:《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第一个政治纲领,真正实现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其具体内容包括: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2、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十、政治学的研究方法P27: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功能研究法。第二章国家与阶级一、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P34:血缘家庭(父母子女禁婚)是群婚的第一阶段;普那路亚家庭(兄弟姐妹禁婚)为群婚的第二阶段。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职尚德机构学术中心学历组学习是一种信仰!2的人们的集团。二、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P35:1、内部禁止通婚,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2、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3、氏族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互相保护的义务。三、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后果P37(原始社会三大分工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三个结果:(1)提高了生产率,有了剩余产品;(2)私有制出现;(3)父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特点:①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②父权。)2、第二次社会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三个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2)耕地成为私有财产;(3)部落联盟的出现。3、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两个结果:(1)金属货币的出现;(2)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四、国家的起源P41:1、恩格斯对国家产生的论断: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国家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的这个著名论断表明了:(1)国家是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1)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五、国家和氏族的区别P43: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六、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P44: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上帝;代表人物:周武王、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评价:神权论同时也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统治。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卢梭;评价:契约论的进步意义在于提出了“主权在民”的观点,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主张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从根本上说,契约论是没有历史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理论,具体表现在:首先,它对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状况的描述,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设想,是从自己的政治观点的需要出发做出的主观虚构,没有任何历史事实作为根据;其次,它把法与国家割裂开来,认为法先于国家而存在;最后,契约论的真意不在于研究国家如何产生,本质是通过把国家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进而证明国家是一个永恒的“理性王国”。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代表人物:杜林和巩普洛维赤;评价:暴力论的错误在于:首先,认为政治先于经济,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其次,否认国家是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最后,暴力论认为是先有国家后有阶级。七、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P50:(列宁)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具体表现为: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3、国家是机器。八、国家的本质问题P51: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的本质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对国家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九、国家权力P54:(亦称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1、国家权力的特性:(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2、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形成了官吏和国家机关;(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十、国家职能P57: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1、国家的基本职能:(1)内部职能: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外部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2、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对国内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3、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内部职能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2)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职尚德机构学术中心学历组学习是一种信仰!3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4、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必须依靠国家权力,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十一、国家的消亡P60: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理论根本区别之一。国家消亡是必然的,但是是有条件的,国家消亡的过程是自发性和渐进性的。国家消亡的条件为:(1)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2)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3)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4)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P67: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亚里士多德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分为:正常的三种【君主国(1人)、贵族国(少数人)、民主国(多数人)】;变态的三种【专制国家、寡头国家和暴民国家】。二、马克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P68:两个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三、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P69: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让步,它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四、革命与改良的区别P71:1、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2、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现象,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