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案白世国2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区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2、难点:心理健康教育与邻近概念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本节的教学目的、要求1、理解掌握健康概念的演进。掌握健康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掌握健康的全面观。2、掌握心理健康的涵义,理解心理健康标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心理健康的涵义。2、难点:心理健康的标准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四、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为很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一、健康概念的演进(一)健康的生命观健康等同于生命,我们将之称为健康的生命观。(二)健康的疾病观健康为没有疾病,把有疾病定义为不健康,将之称为健康的疾病观。有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神灵医学疾病观。其二是自然哲学疾病观。其三是自然科学疾病观。(三)健康的全面观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的涵义又作了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该《宣言》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二、心理健康的涵义正如卡普兰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是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精确的定义,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1929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上,与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3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精神病学家盂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连续的心理情况,个体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精神疾病而已。凯兹和列维斯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情绪稳定、智慧敏锐以及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美国学者马斯洛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社会学家玻肯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提出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为等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包括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三、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比较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一)世界卫生组织WH0的心理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0)指出,心理健康有三个方面的标志:1.具有健康心理,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且有自知自明。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并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别人的欢迎和信任。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有事业上的追求。(二)国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介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迈特尔曼几经修订的十项标准:4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成熟者,为此他提出了七个指标:1.自我感的扩展;2.自我与他人的亲密联系;3.安全感;4.现实主义的知觉;5.有一定的技能和任务;6.自我客观化;7.统一的人生观。——斯考特则提出的10类共75条的心理健康标准1.一般的适应能力: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地改变行为的能力;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欲(获得性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4.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6.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7.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平衡,成熟的而不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有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9.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率直。——弗罗姆的创造性人的模式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变革的社会可以造就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潜能和能力,他称这种人为创发者。5创造性人的特征主要有:1.创造性的爱。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在爱情之中不可为追求和谐而泯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要达到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四个方面的难题。2.创造性的思维。对思维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察思维对象。3.创造性的存在。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而不只是一种愉快体验。同时在这里也包含良心。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出自内心的,而不是迫于压力的。(三)国内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台湾地区黄坚厚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3.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能悦纳自己,并进而发展自己。4.心理健康的人是对现实环境适应良好的人。——严和锓提出6条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环境的能力;2.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3.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4.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5.有能力进行工作;6.能正常进行恋爱。——王效道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下列8项标准:1.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2.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5.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7.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8.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王极盛等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5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5.人际关系的适应。——王希永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智力正常,思维方式正确,能唯物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2.具有高尚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的情绪;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苛求环境,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顺利时不骄傲自满;4.需要是合理的,动机是可行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充实;65.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所赞许的道德品质,能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6.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出现心理不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地、成功地进行调整。——李百珍提出7条标准: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黄珉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2.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具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5.具有正常的行为;6.有正常的心理意向;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适应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视现实;2.了解自己;3.善与人处;4.情绪乐观;5.自尊自制;6.乐于工作。——心理学家林崇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需要;(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评价自己;(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我;(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