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目标: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入手,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一般道路以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路径,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的历史发展的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的实践,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势。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知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规定性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个性特征。熟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点:学习本章,要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前提和途径,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务,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目标模式,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提供制度前提。本章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路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教学设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理解新的理论判断。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重点在讨论。以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详略得当,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对基本经济原理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尽可能地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前言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同学们,以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一、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论及其科学意义2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第三节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一、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从理论上揭示了人类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规律和条件,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开辟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崭新的事物,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从1917年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建立,至今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以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关键问题是没有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前面我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的规律。从本章开始将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的规律,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运行进行分析。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48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149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以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中,不论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都是以一种新的私有制形式取代前一种私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并且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32、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尖锐: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内在的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也日益尖锐。具体表现: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促进了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生产专业化提高,社会经济各部门、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市场拓展和世界市场形成等;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却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或集团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扬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也在不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扬弃,但只是在私有制范围内对某些局部关系进行的调整和扬弃,没有动摇私有制基础,不能根本解决基本矛盾。如19世纪中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对巨额资本的需要,股份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生产资料国有化,发展国家垄断组织等。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如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经济计划化”;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强国际经济协调等;推行福利主义,工人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有所改善;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劳资关系的改良主义措施,如“资本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劳动人道化”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是,它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某些局部关系的扬弃,并没有动摇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历史趋势。3、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但是,这种取代的过程,并不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资产阶级不会(也不可能)让资本主义制度自行灭亡。以往的社会更替,不论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都是以一种新的私有制形式取代前一种私有制形式,新的私有制关系可以在旧的私有制社会内部产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直接威胁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利用国家机器镇压革命,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掌握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消灭私有制而实现。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经过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人阶级自觉进行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这种取代的实现途径,还取决于各国基本矛盾发展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取代的具体方式和所走的道路会因各国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4、落后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并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1871年法国工人举行起义,成功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雏形—一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72天便被资产阶级扼杀在摇篮里,但却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先例。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的领导下发动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诞生了,马克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变成了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最伟大变革。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鼓舞下,二战以后,从I944年到1949年,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先后诞生了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民主德国、匈牙利、中国共12个社会主义国家,60年代拉丁美洲的古巴也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发展到13个。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远远落后于自身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时,就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但苏联、中国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前大多处于落后的发展阶段,这是否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者说马克思的预测有一定失误呢?不能这样理解。首先,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分析这一问题的基础理论—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而其生产关系严重落后时必然产生矛盾并进而提出社会变革的要求,因而会爆发革命。但当生产力不很发达时,是否会产生社会变革的要求呢?会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很发达而生产关系更加落后时,二者也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必然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例如,旧中国生产力落后,其重要原因是“三座大山”的压迫,这种更加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并不发达的生产力之间同样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人民不甘被压迫和剥削,革命就必然爆发。因此,落后国家爆发革命,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次,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机需要具备其他现实条件。马克思提出的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发达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是为革命爆发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这一前提下无产阶级何时发动革命要看当时的条件。如苏联十月革命时,沙皇俄国处于内外交困时期,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相反,无产阶级在列宁主义的长期武装下已相对强大,于是列宁抓住时机发动革命可谓胜在必然。如果列宁圃于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敢发动革命,那恰恰是对马克恩主义的误解或歪曲,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一列宁主义。再次,马克思只能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理论,不可能也不需要为后人划定框框。马克思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的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那时提出的“无产阶级在多数发达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的理论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马克思逝世几十年后,资本主义发展到经济极端不平衡的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这为列宁的“一国首先爆发革命”理论提供了经济条件。马克恩是一个时代,列宁又是一个时代,他们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其基本精神都是正确的。马克思是人不是神,更不是“算命先生”,苛求马克思的每一句话都万古不朽显然是教条主义,只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是马克思列宁5主义的精髓。5、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甚至会出现暂时的曲折和反复。1)资产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2)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