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2《社会学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0562《社会学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题型如下:1、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分)2、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4、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5、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揭示社会学独特对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说明这个决定社会学产生的时代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的途径、分析的途径,只有跟这些根本途径联系起来,才能是深刻的。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做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三、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一)15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二)9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人物:严复、费孝通、郑杭生、孙本文、龙冠海等(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五、社会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一)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二)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有关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第二,有关着重从反向探讨有效地消除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的内容;第三,有关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一、何为社会1、人类主体的肉身性存在及其意义2、社会的突生性与超灵性3、社会的默会维度(tacitdimension)2二、社会的基本含义总结1、基本定义社会是一种从具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中突生出来的,并具有超灵性特征的现象。2、社会是一种集体存在方式;集体表征3、社会是恼人的社会事实;群体社会安排4、社会是整体性根基与总体性生活方式5、总体性特征;集体意识;元资本第二章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第二节文化的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一般说来,在这里,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英文是ethnocentrism,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另一种叫“文化相对主义”,英文是relativism,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文化震惊(cultureshock)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3边际文化(marginalculture),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一)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二)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三)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逆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同龄群体(四)工作单位(五)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等(二)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lifecourse)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4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但现实的情况是,各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相互矛盾和冲突,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从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三)代差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二)道德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一、社会角色理论美国芝加哥学派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第三个来源是“完形主义心理学”。第四个来源是社会戏剧论.二、社会角色概念(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确定二、社会角色的表现(一)布景与道具(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的几个方面,而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一)对角色的期望;(二)对角色的领悟;(三)对角色的实践四、角色距离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一、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前面在讲到角色集时,曾提到角色集的两种情况,即一组5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二、社会互动的理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三)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四)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一)合作(二)竞争(三)冲突(四)强制(五)顺从与顺应第四节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二、集合行为的理论(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二)模仿理论(三)感染理论(四)紧急规范论(五)匿名理论(六)控制转让理论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一)恐慌(二)谣言(三)流行第六章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二、群体存在的基础(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等。(2)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6三、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内群体与外群体(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内部关系四、群体领导与决策一般说来,群体中有两种主要领导形式:一种是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性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五、领导作风基本类型:(1)权威型(也叫“独裁型”)(2)民主型(3)放任型。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第一,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正在逐渐得到认识。第二,重点从群体对其成员和环境的影响转到了对小群体自身的分析,从群体影响转到了群体过程,从群体输出转向群体内部动力机制。第三,小群体研究成功地运用了实验方法。第四,研究者通过创造自我分析群体,变外部观察为内部参与。组成群体的成员既是活动者,又是观察者。第五,一般系统论正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四、初级群体的功能(一)正功能(二)负功能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