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前言现代物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优化与整合物流活动全过程,实现其科学化、系统化,获得最大效率与效益的复合性产业。现代物流业的高度综合性决定了标准化和信息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物流业正在从传统运作方式向现代运作方式过渡。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建设滞后、工作分散,物流标准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物流标准化进行总体研究,建立科学的物流标准体系,制定物流标准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物流标准化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协调性地进行,已成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不仅受到物流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2003年12月,全国政协在向中办和国办报送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再次提出我国物流信息2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建议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国务院领导专门批示有关部门进行研究;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将物流标准化列为国家扶持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性工作,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订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针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需要,2003年下半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研制我国物流标准发展规划,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物流标准体系,研制工作委托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课题组进行。2004年1月,国家标准委发出《关于下达物流标准研究课题的通知》,将研究编制物流标准体系表列入国家标准委2003年标准化研究项目。参加物流标准体系课题组的单位有: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从2003年底开始,物流标准体系课题组在体系表框架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类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先后召开了六次有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技术组织、3行业协会和企业界代表参加,总计近300人次的理论研讨会,形成了课题报告初稿。2004年6月,国家标准委就“物流标准体系”正式向各有关部门、行业发函征求意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以及邮政、机械、包装等行业组织和军队有关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提出了许多带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各方面意见,课题组对物流标准体系作了进一步修改和调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表”与“物流标准发展规划”。《规划》以“物流标准体系表”为中心,提出了我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具体标准项目,对今后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各部门、行业编制物流标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监督检查物流标准化工作进展,逐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的重要依据。物流标准发展规划按照各相关产业的特点,对所列标准项目提出了制修订的时间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各行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2005年3月41编制说明1.1编制目的本《规划》以“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达到下列目标:——解决我国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标准总体水平不高、严重老化问题;——实现物流标准的统一性、,衔接性,促进物流标准化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物流与国际物流接轨,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各产业物流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管理与服务规范;——指导各类企业实现自身的科学和规范管理;——为国家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政府部门对物流行业的管理提供依据。1.2编制原则1.2.1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系统地表示物流各系统、行业、技术领域的内在有机联系,全面涵盖相关各行业、专业、技术领域。1.2.2以现代物流为特征——体现物流整体化运作规律和供应链管理理念,摈弃独立、分段、自成体系的传统运作方式,少量原传统作业标准予以修订。51.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体现物流市场对物流技术、服务、管理、信息的实际需求。1.2.4实用性、可操作性——能够表明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与重点,指导各部门、行业的具体工作,不改变现行标准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的作用。1.2.5科学发展观——借鉴、汲取其他行业标准体系研究的经验,为今后物流标准吸收物流科学新的研究成果留出余地。1.2.6推进企业创新——通过科学系统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推动企业制订自己的技术、服务规范。1.3编制依据1.3.1本《规划》依据下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国民经济‘十五’发展计划纲要”;——《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关于下达“物流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的通知》(标委计划函[2004]1号);1.3.2本规划依据下列技术文件:——GB/T13016-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524.1-2003《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GB/T18354-2001《物流术语》62我国物流标准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2.1物流标准工作概述物流活动涉及到国民经济众多部门。现代物流在我国各行业的普遍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物流标准化的进展由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个世纪末之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物流标准化问题尚未提出,运输、仓储、信息、邮政、商贸、机械等物流相关行业,按照传统流通方式制定本行业的技术装备和作业环节标准,没有充分考虑行业衔接与整合运作的需要。在现有与物流业相关的标准中,这一阶段的标准占据了主要部分。第二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逐渐形成,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物流标准化问题开始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完整、系统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物流标准科学体系,推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成为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一阶段,在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各相关部门制定的物流方面的技术标准无论在产业衔接方面还是在各相关行业普遍应用性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这方面已经发布和实施的标准项目数量较少。2.2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根据对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情况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已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22项,其中:国家标准331项,行业标7准191项;国家标准中,涉及物流设备40项,物流技术方法36项,物流管理153项,物流信息101项;行业标准中,涉及物流设备49项,物流技术方法27项,物流管理112项,物流信息3项。在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105项,占31.7%,推荐性标准226项,占68.3%,行业标准中,强制性标准65项,占34%,推荐性标准126项,占66%。近几年,我国发布了商品编码、物流术语方面的国家标准,建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明物流标准化开始起步。2.3物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行业各自形成一套标准体系,致使现有技术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标龄老化,水平较低,存在多方面差异与缺陷,物流标准化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多行业的通用性、基础标准薄弱,物流服务标准缺乏。当前急需填补有关物流服务、物流统计、物流企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基础性标准;——涉及物流标准化的专业技术组织与科研机构分散在众多部门、行业中,虽然都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但依然按照传统的部门分工,在各自产业领域推进物流标准化,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机制,协调性较差;——物流标准化实施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直接影响物8流标准化的实际应用。3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3.1指导思想为贯彻国家发展物流业,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并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战略方针,落实国务院九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精神,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发展规划。3.2主要目标3.2.1对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及物流活动的标准,按物流内在联系进行梳理之后,依据“物流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和层次提出各阶段需要制、修订的物流标准项目。3.2.2到2010年完成300项左右的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使物流活动部门之间标准相互交叉重复、不协调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与国际接轨的业务活动中标准的一致性获得满足。3.2.3通过几年实践,在2010年前完成对现有“物流标准体系表”的修订、完善工作,形成一个以新制订和修定的物流标准为核心的、具有推动物流行业创新发展作用的物流标准体系表。3.3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3.3.1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各相关产业部门的积极性,协调、解决在制订物流标准时的一致性,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使物9流快速发展,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成本下降,物流信息化得到普及,创新的物流业务模式顺利推广。3.3.2本《规划》包含以下五类重点项目:——通用基础类标准,包括术语类标准,综合物流服务的单证类标准,及物流标志、标识等方面的标准;——物流技术类标准,包括综合物流作业技术规范,物流集成优化技术标准,各种物流操作设施设备的接口,集成化所用的工具等;——物流信息类标准,包括信息类的基础标准,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物流信息管理及物流信息服务类的标准等;——物流管理类标准,包括物流企业分类,物流规划、园区建设的基础标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及设施的设计规范,物流安全标准、物流环保标准、特殊物品物流业务安全标准,及宏观管理与企业内部科学化管理共同需要的统计等方面的标准;——物流服务类标准,包括物流服务基础标准,综合物流服务质量标准,物流环节作业服务标准,专业物流服务标准,及物流从业人员资质标准等。3.4项目实施时间本《规划》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2006年。以物流通用基础类标准和社会急需的物流标准的制修订为主。第二阶段:2007年-2008年。主要考虑物流技术、信息、服务10质量、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系列标准的制修订,涉及物流统计方面的标准也要在这一阶段加紧进行。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围绕物流创新一体化服务及其相应的配套标准开展标准制修订活动。3.5主要措施3.5.1在本《规划》中对各行业部门物流标准制订工作已做了框架性的分工,执行中要紧紧依靠各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以保证《规划》项目的质量和进度。3.5.2加强物流标准科学研究。广泛吸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化技术组织以及企业参予物流标准化研究和推动工作。除政府、部门和行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外,要引导企业提高物流标准化意识,逐步把支持和参予标准化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3.5.3积极推进物流标准的实践活动,在标准的普遍应用性上下功夫,各项物流标准的制订和修定都要紧密依靠行业和企业,同时要注意加强在企业和全社会中的宣贯实施,使物流标准化工作能够在推进和整合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5.4建立物流标准信息库,逐步丰富物流标准化的内容,加强物流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建设。通过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物流标准体系表,建立与物流相关的分门分类标准档案,确定各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指导物流标准的更新、修订和制定;同时通过信息库及时11发布标准的信息,避免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重复与不协调。4物流标准体系表4.1物流标准体系表适用范围本物流标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