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渤海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刘清和研究方案一、课题名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研究》二、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教学,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计算机应用意识与信息素养的塑造与体现。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搜集、获取信息,即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搜集、检索和加工信息的手段和过程。三、课题基本情况说明:课题类别:教师课题立项单位: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经费类别:自筹经费课题负责人:宋小虎课题组成员:姓名性别学历所任学科职称教龄杨海健男大本微机小学高级10年杜荣德男大本微机小学高级12年朱春龙男大专微机小学一级9年刘清河男大专微机小学一级9年四、问题的提出: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在1997年提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简单地说:当今和未来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往往认为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只局限于网络教学中,而重点就是因特网部分,只要教会他们登陆及网络浏览和下载的方法就可以了,所有的搜集和获取都可以在掌握一两个搜索引擎,知道如何下载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样做固然可以解决问题,但这些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完成任务,他们的认知只是表象,更根本谈不上信息素养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呢?这应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确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一研究课题,让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人。五、文献综述:如何很好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能力呢?为了使本课题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可操作性,我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思考与梳理。旨在获取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现将,所见的各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理论方面的认识: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意识。2.信息常识。3.信息能力;4.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教育部出台的《2003-2007年教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提升现在教育质量和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网络基本知识及应用方面明确指出:学生应学会搜索、浏览及下载、保存网上的有用信息。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谌业锋认为——课程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标准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高效有效地获取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二)关于运用实践的研究:谌业锋认为: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例如,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在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这门学科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生可以运用ICT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ICT迅速地从社区、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还要求在数学、理科、历史以及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指导。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日本计划1999年实现小学两人一台,初中、普通科高中一人一台教育计算机;2003年所有小学联上互联网等等。郭立琴的观点是:1.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2.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3.教师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5.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郑新凤阐述的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是: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⑴不断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⑵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加强道德法律教育。陆国斌的观点是: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二、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三、任务驱动为手段。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五、成果体验。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张永宏认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多途径搜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3.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表达信息的能力。4.创造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5.表达信息的能力:能用恰当的符号把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信息进行译码、编码与改造,使表达信息的符号简洁、流畅、鲜明、易懂、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特色。6.发挥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7.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综上所述,从我搜集到的研究资料及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方面已有了很多的尝试,也有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所应具备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好的研究,但我认为: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因为只有具备这一能力,才会为今后的综合处理信息打下基础,进而形成较高的信息素养。资料中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搜集、获取这一领域的研究寥寥无几,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值得我们来探讨、研究。七、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假设:此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和载体,形成特别教学模式和稳定的体系,通过现代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环境,形成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让学生学有所味,学有所得,并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通过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同时,1.构建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工具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引导、点拨能力的研究。假设: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自主搜集、获取信息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高。八、研究的内容、范围:1.研究内容:(1)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①局域网资源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放在固定的文件夹中或制作成网页,即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生生共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打开学习、查找相关内容。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这种上课方式对于中低年级尤为有效,他们初识网络,或者说对网络知之甚少,此方式能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②Internet网资源合理运用Internet网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网络课最善于解决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2)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上课网络课上教师将部分课堂任务用教学软件(翰林汇教学系统等)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利用育典多媒体的电子举手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进行举手应答,达到师生课堂交流,学生用教学软件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网络有先进多媒体、电子邮件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必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教学中,一定要适度使用,我将努力改善以下两点: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技能相差很大。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同学有很好的观点,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时束手束脚,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存在;其次利用这工具所能表达的内容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现阶段交流平台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网络教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如果在网络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无任何效率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解决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培养能力是网络教学研究的实质。2.研究范围:学校: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班级:全镇三至六年级学生九、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一)行动研究法提出问题——实践反思——改进方法,调整行为,归纳总结。(二)观察法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和发现生成问题;教师更有效地回应和指导。采取叙述性描述记录法,用文字方式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记录下来。(三)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创新、发展。十、实施步骤:1.实验时间:2005.9——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