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一项耗资大、复杂程度高、时间较长的工程,无论从信息系统本身还是从其开发过程来看,都要求有一个规划性的设计,才能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使得开发出来的系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较好的可靠性,同时可以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第一节信息系统的开发一、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将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转换成能满足用户需要、更加有效,并有力支持管理决策目标的具有先进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1.满足用户需要。之所以开发新系统,是因为旧系统存在问题,束缚着组织的发展,不能适应用户的需要。作为新系统,必须保证其最终系统能够被用户接受,实现用户的初衷。2.功能完整。功能是否完整,是指能否覆盖组织的主要业务管理范围。同时,还表现在各部分接口是否完备,数据采集和存储格式是否统一,各部分是否协调一致。3.技术更先进。正确认识各种先进技术的优劣长短,从而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去。要努力发挥其高速度、高精度、高密度的优点,也要避免其缺乏灵活性、不便于处理意外情况的弱点。同时,不要为了一味的先进,而忽视技术本身的成熟性。(1)数据处理功能。能对各种形式的原始数据进行存储、分类、处理,以供查询并进行各种统计、综合,并提供各种各样的输出信息。(2)控制功能。对整体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主要工作环节进行监测、检查,比较计划和执行情况的差异,进行信息的反馈或根据偏差分析其原因。(3)预测功能。运用运筹学、统计学进行系统仿真,并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4)决策功能。利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在模型和预测的基础上,及时找出各种参考方案和最优解,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5)公用信息服务功能。为上级单位的网络补充信息,为基层单位或部门以及公共信息网提供信息。二、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周期长、耗费大、参与人员多,并涉及到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变革,因此,必须加强对MIS开发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传递、资料存储及规章制度的建立等。这些工作是建立MIS的前提,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MIS的质量。人力、物力、财力分阶段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般而言,建立一个MIS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必须按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分期投入,分期开发,及时把握开发进度和安排费用支出,合理分配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系统开发顺利进行。进度计划与控制在总体规划阶段就应制定系统开发大致的进度计划,随着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不断深入,再制定详细的开发进度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对各项任务进行定期检查。系统开发的进度计划以甘特图或网络管理法的形式表示,以便按期进行检查,保证系统按计划进行。阶段性评审系统各阶段完成后,要进行阶段评审,审核各阶段的工作,符合要求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尤其是要做好系统分析阶段的评审工作、把好质量关,为系统的成功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仅需要制定明确的开发任务、遵循开发原则,而且还要有高素质的开发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IS开发的成功。其主要人员有:用户、系统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硬件网络设计员、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项目经理等。第二节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SystemDevelopmentMethodology)是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法的结合,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也就是说,先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然后在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最后在系统实施阶段,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逐步实施。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五大阶段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一般将整个开发过程分成五个首尾相联的阶段,称之为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LifeCycle)。图8.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系统规划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程序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规划人员分析员设计员程序员系统管理员系统规划阶段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确定系统的目标和总体结构,确定分阶段实施进度,最后进行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阶段通过对组织的现行系统进行详细分析,作出详尽描述,如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若干个解决方案,分别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最后得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提出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和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系统实施阶段根据系统设计阶段的文档资料,进行软件编程、调试和检错,硬件设备的购入和安装,以及对用户的培训和系统试运行。系统运行维护阶段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和评价三部分工作。若运行结果良好,则送利益相关者;若存在一些问题,则对系统进行修改、生级等;若存在重大问题,则用户只有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这标志着旧系统生命的结束,新系统的诞生。二、原型法原型法(Prototyping)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不同,原型法不注重对管理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而是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原型法开发的六大阶段(1)识别基本需求。识别基本需求是开发初始原型的基础。因此,需要对组织进行初步调查,与用户进行交流,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发现和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用户的基本需求包括:系统的结构、输入和输出要求、数据库基本结构、保密要求、系统接口等。(2)开发初始原型。初始原型是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一个初步原型,以便进行讨论,并从它开始迭代。可见,初始原型的质量对生成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假设一个初始原型存在明显缺陷,就会导致重新构造一个新原型。构造一个初始原型一般需要3—6周,最长不能多于两个月,否则就会导致用户丧失信心。(3)原型评价。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通过对原型的操作、检查、测试和运行,不断发现原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功能、界面(屏幕、报告)以及原型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4)修改和改进。根据原型评价阶段所发现的问题,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修正、改进原型,得到最终原型。当然,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需要多次反复,直至用户满意。(5)判定原型完成。判定原型是否完成就是判断有关用户的各项需求是否最终实现。如果已经实现,则进入整理原型提供文档阶段。否则继续改正和改进。(6)整理原型,提供文档。整理原型,提供文档是把原型进行整理和编号,并将其写入系统开发文档资料中,以便为下一步的运行、开发服务。其中包括用户的需求说明、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设计说明、数据字典、系统使用说明书等。所开发出的系统和相应的文档资料必须得到用户的检验和认可。三、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主要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利用软件包开发等方式。这几种开发方式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根据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资金情况、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自行开发方式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这种开发方式适合于有较强专业开发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如大学、研究所、计算机公司、高科技公司等单位。自行开发方式的优点是开发费用少,容易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系统,方便维护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缺点是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除缺少专业开发人员的经验和熟练水平外,还容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同时开发人员一般都是临时从所属各单位抽调出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精力有限,这样就会造成系统开发时间长,开发人员调动后,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障的情况。委托开发方式由使用单位(甲方)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这种开发方式适合于使用单位(甲方)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单位。开发一个小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几万元,开发一个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则需要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甲乙双方应签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协议,明确新系统的目标与功能、开发时间与费用、系统标准与验收方式、人员培训等内容。委托开发方式的优点是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开发方式由使用单位(甲方)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共同完成开发任务。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合作开发方式适合于使用单位(甲方)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来建立、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以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单位。合作开发方式的优点是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调查。利用现成的软件包的开发方式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系统开发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包或开发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小型企业管理系统、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等等。该开发方式对于功能单一的小系统的开发颇为有效。但不太适用于规模较大、功能复杂、需求量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的系统开发。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这一方式的优点是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缺点是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特殊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次开发的工作第三节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一、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兰(Nolan)总结了这一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四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Nolan’sstagehypothesis)。到1979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initiation)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一般初始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第二阶段推广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便是所谓的推广阶段(contagion)。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难以共享等。可见,此阶段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第三阶段控制阶段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预算每年以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control)便代替了推广阶段。诺兰认为,第三阶段将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第四阶段集成阶段所谓集成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