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较差群体小班教学的实验研究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显突出,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在我国众多高校中,虽然普遍开设体育课程,但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运动技能发展并不明显。本研究针对运动技能差的大学生群体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引入小班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随机分组、控制训练时间、强度、教师等方式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利用前后测成绩对比的方式检验小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小班教学对于运动技能较差群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笔者由此进行讨论,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班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并进而讨论了在实施小班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技能小班教学实验研究前言体育被作为教育学科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六艺”,把“射”列入其中,就体现了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更加引起重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这类人才要拥有“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一次把身体素质纳入人才评价标准,将体魄健全视为“三育”教育中的首要标准之一。大大强化了体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广泛地引起了公众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各国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和教法的探索与改革。在我国众多高校,普遍设有体育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并不明显。采用小班教学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一、概念界定在我国各高校,体育都被作为正式必修课程纳入大学生的课程计划,配备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和教材,安排固定的课时数和上课时间,其目标的之一就是促进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增强终身锻炼能力的目的。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一直受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及其改革的高度关注,其中,基本技能作为“三基”的核心,其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是体育教学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一)运动技能了解运动技能,我们应从“运动”和“技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运动包括娱乐和比赛两种形式,其中竞技是运动的高级形式;狭义的运动指个体通过各种肢体活动,对身心进行生物化改造的过程。所谓技能,《辞海》(教育学·心理学分卷)对其的注解是“运用知识和技能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技能的习得需要不断的重复和联系,使其达到熟练的程度。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技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动作技能,即协调身体运动的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技能。关于何为运动技能,国内外专家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国外学者克伦巴赫认为的“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相当精确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的一种操作。国内学者”张洪潭(2000)则认为:“运动技能,不是运动技术加能力,而是练习者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既程序化知识的操作状态”。在本文中,笔者将运动技能定义为:运动技能是学习者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由知觉、动作和练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三维体系,在神经网络、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共同控制下习得,并通过反复练习(即强化)得以改进,这种技能不仅包括动作技能,还要有智慧技能和认知技能参与,认知技能属于体外信息源,一般来自教学过程;智慧技能通常来自大脑皮质解释区,该解释区由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组成(图1所示)。根据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及其连续性可以将其分为连续性运动技能和非连续性运动技能两种,其中连续性运动技能指能够持续若干分钟以上并且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动作的具有重复或韵律性质的动作技能,包括跑步、游泳、爬山、竞走、滑冰等,非连续性运动技能则指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并且有明确开始和结束动作标志的运动技能,包括投篮、跳跃、击打等。反馈图1运动技能获得模式学生运动技能技能差可以归结为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原因,本研究只考虑因后天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造成的运动技能差,不考虑先天身心缺陷等因素。之前有研究证明,在后天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中,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因素具体包括学校体育设施、班级规模、教师教学方式、学生自身性格与身体素质等。本研究将班级规模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用小班教学与传统大班教学作对比进行实验,借以验证小班教学对于运动技能差的学生群体的影响。(二)小班教学小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实践,体现了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精神。首先,小班教学体现了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将学生视为具有巨大潜力有待发掘的个体;其次,小班教学要求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重视班级学习氛围的塑造,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小班教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小班”,其基本涵义是拥有较少学生数量的班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小班的班额数有不同的界定,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标准,因此,小班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相对性是指小班相比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常态班级其人数有所减少,动态性是指班额并不是唯一固定的数字,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就目前来看,班级人数在25人以内即被视为小班。在这样较小规模的班级中实施系统地教学,即为小班教学。规模较大班级教学通常是无反馈教学和单向反馈教学(见图2),无反馈教学一般是老师一味的教,学生一味的接受,没有互动;单向反馈比无反馈情况好些,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纠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却不管学生受教效果如何,相比规模较大的班级,小班教学老师、学生互动,更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体现了对于学生地位的关注;学生人数减少,有利于教学空间环境和时间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生均教学资源标准,有利于形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增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态度与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1、无反馈教学模式信息输入(感觉过程)信息判断反应选择反应程序(中枢神经系统过程)信息输出(动作反应过程)教师教师教学生学生学2、单向反馈教学模式3、双向反馈教学模式图2传统大班和小班教育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二、实验设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用小班教学和传统的大班教学作对比,对运动技能较差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运动技能训练,利用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不同班级规模的教学效果,验证小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有效性。丰富小班教学和大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相关理论,为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寻求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为其他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鉴。实验假设:相比传统的大班教学方式,小班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有助于运动技能差群体的发展。实验对象:笔者所在高校80名运动技能较差学生,男女生各40人。运动技能较差学生是指在大学生体能测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能测试的项目包括女生八百米计时跑(男生一千米计时跑)、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实验过程:实验设计为准实验,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实验,包括随机分配的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遵循随机分配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模式:ROXO1ROO2其中,R指随机分配,O指前后测成绩,X指实验处理。在该实验中,X指小班教学。实验分组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把80名大学生分成同质的两组,使组间差异降到最低,由于小班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学生人数的不同,两组只是保持内部成员性质相同,不要求人数相等。具体分组情况为:把80名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实验组20人,包括10名女生,10名男生;对照组包括60人,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处理:在本次实验中,自变量指班级规模,即小班教学与传统的大班教学,因变量指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无关因素的控制:在训练过程中,为排除与实验无关的因素干扰,每次训练的项目、时长和强度均保持一致,在相同的训练场地进行,训练时间为每周三次,持续进行四周后进行体能测试。同时,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由同一位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分别训练,测试人员是不同于训练教师的教师担任,由这一位教师对所有同学的体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把两次测验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女生的成绩进行分别对比,排除性别因素的干扰。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80名大学生的两次体能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整体数据上观察两个小组的学生第二次体能测试成绩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教师教师教学生学生学教师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男生女生一千米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肺活量体重指数八百米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肺活量体重指数实验组3′48〞722.38684′08〞521,7251对照组3′53〞702.10674′18〞531,7250表1第二次体能测试平均成绩通过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体能测试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在四个项目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断两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即使存在差异,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也无法得出其差异程度。80名大学生的第二次测验成绩与他们的前测成绩是否存在差异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第一次体能测试的平均成绩,见表2:男生女生一千米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肺活量体重指数八百米握力体重指数立定跳远肺活量体重指数4′05〞682.08654′38〞501,6848表2第一次体能测试平均成绩对比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为期四周的体能训练,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男女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均有所提高,但是我们无法从这些数据中看出体能训练与男女生体能测试成绩的相关程度,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只能为我们提供最表层的信息,深层次的相关关系需要用相关性分析和统计回归的方式进行探讨。由于样本数量较少,为保证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在描述性统计回归结束之后,笔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值大于0.05,方差齐性,证明两组数据是来自于同一总体,可以进行方差检验。随后,对数据进行方差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P0.05,拒绝零假设,两组数据存在显著相关,即两组大学生的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确定两者的相关关系之后,笔者将教学方式(小班教学=0,大班教学=1)作为自变量对两组数据进行一元统计回归,结果显示体能测试成绩与教学方式存在线性相关,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更能促进学生体能测试成绩的提高。四、讨论小班教学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兴教学方式,其出现既体现了公众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深切期待,也彰显了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但是对于小班教学的效果,目前仍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小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进行探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参照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实验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检验和丰富理论,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切实提高运动技能差群体的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该实验的设计基本遵循准实验的设计模式,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教育实验,对自变量进行处理,控制无关变量,将实验对象的身高、体重等变量作为恒定变量处理,严格遵守实验的真实性、程序性、科学性原则,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力求科学、客观、严谨。实验结果显示,小班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大班教学方式的缺陷,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此次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要使小班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应注意以下问题:(一)小班教学要求更多的物质资源。小班教学的核心在于缩小班级规模,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地与教师进行进行交流,更多地使用学习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得到更多教师对于自身动作、技巧的纠正与指导,更方便地使用体育器械、运动场地等。这就对教师人数、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等物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质资源缺乏的学校推行小班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更好地推行小班教学,增加教育资源的数量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