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大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第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第二、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第三、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1)为何是基本问题第一、任何哲学都得首先回答第二、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四、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主要内容第一、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及思维是否能准确反映2存在第二、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物质为第一性,思维为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思维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二元论:主张物质和思维是两个独立本源,世界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对哲学第一部分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三、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存在具有统一性,世界可以被认识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存在不具有统一性,世界不可以被认识判断依据:对哲学第二部分的不同回答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属于可知论者,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关系第一、辩证法世界一切事物及现象均处在不断联系和发展中,事物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第二、形而上学:一切事物彼此独立,静止不变,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的原因第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4(5)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结合避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缺陷:未考察人活动动机背后的经济原因;未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基本观点:“具体形态说”合理性:坚持从物质而不是精神去寻找世界本源。局限性:可贵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机械性,把世界归结为某种物质形态,抹杀世界的无限多样性。(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基本观点:“结构层次说”合理性:以自然科学为根据,克服自发及猜测,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及唯心主义。局限性: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原子及属性组成;把人类对物质某一层次的认识绝对化;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普遍性。5(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却能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的起源本质(1)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自然进化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使猿变成人,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生命基础。劳动促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发展。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客观需要。6(2)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反应。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2、从形式上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个体意识差别是主观的,但内容确是客观的(2)不管正确的还是歪曲的反映都有其客观基础(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从根本上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第二、肯定了“客观实在”的物质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而被认识的,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出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各派哲学对世界同一性原理的不同回答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与二元论多元论区别)第二、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与唯心论区分)第三、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唯物论区分)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客观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将陷入唯心主义。(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物质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的形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一物体同其参照性之间的位置相对不变;8其二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对立:运动是普遍,无条件,永恒,绝对的静止是特殊,有条件,暂时,相对的联系:二者不可分离,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中进行;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3、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定义特点时间及特点: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及特点: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表现为一定的体积和空间位置。特点:三维性(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其客观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空的具体特性,形态可变9(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四)社会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0(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11(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什么是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12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4)联系普遍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实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和变化,而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132、新事物是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就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因: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3、发展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1)过程指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及其万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总过程,主导方向是前进或上升的。(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14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1)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15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关系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6(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3、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