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题只选取一个正确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方式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3.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AA.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时而等于时而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货币两个最基本的职能是()A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5.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执行的货币职能是()A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6.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DA.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得到贯彻的B.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得到贯彻的C.价格与价值始终一致得到贯彻的D.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得到贯彻的7.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D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殖率高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8.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AA.生产资本中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生产资本中各部分对价值增殖作用不同C.生产资本中各部分对产品生产效用不同D.生产资本中各部分对劳动者作用不同9.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C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销售阶段1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是:()AA.I(v+△v+m/x)=II(c+△c)B.I(v+m)=IIcC.II(c+m-m/x)I(v+m/x)D.I(c+v+m)=IIc+Ic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BA.生产绝对过剩B.生产相对过剩C.产品供过于求的危机D.资金不足的危机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C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B.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13.资本周转时间包括()B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14.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B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商业店员的劳动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15.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AA.是从职能资本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生息资本B.是高利贷资本C.是货币资本D.是职能资本16.股票价格是:()AA.股息和利息率的比率B.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C.利息和预付资本的比率D.股息和利息的比率17.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18.垄断价格是:()CA.不受价值规律制约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C.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D.商品价值加垄断利润19.金融资本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AA.参与制B.人事联合C.买方垄断D.买方垄断20.国家垄断资本产生从根本上说:()CA.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科学技术发明的结果C.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D.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1.商品是()AD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BCDA.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B.劳动力价值下降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3.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ABCD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4.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D.一般剩余价值的生产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A.资本循环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积聚6.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ABCA.资产阶级财富积累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C.无产阶级贫困积累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平均分配社会财富7.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是:()ACA.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性B.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C.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时间上继起性D.产业资本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8.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分为:()ABA.生产资料B.消费资料C.发展资料D.享受资料9.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BC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10.垄断形成的原因是:()ABCD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为获取稳定利润大企业相互勾结C.资本高度集中必然会引起垄断D.规模生产所具有的经济优势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二、名词解释(本类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划“√”,错误划“×”)题号12345678910答案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2.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3.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4.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5.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资本的技术构成。×7.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向。√8.既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没有意义的。×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个别企业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会降低,两者成反比。×10.商业利润表现为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差额。因此商业利润只能是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四、简答题(本类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题只回答简要内容)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答:(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不是劳动产品,也不会成为商品。(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互相排斥、相互对立。1)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2)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买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失去价值;对卖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价值,就会失去使用价值。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2.怎样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答:(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三点)3.如何理解当作货币的货币与当作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答:(1)运动的形式不同。当作货币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先卖后买,以商品为运动的始点和终点,用公式表示为W—G—W;当作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资本流通形式,是先买后卖,以货币为运动的始点和终点,用公式表示为G—W—G’。(2)运动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形式始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资本流通形式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3)运动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更多的价值。(4)运动的限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以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为止,因而运动是有限的;资本流通是以人们对价值增殖无止境的追求为条件,因而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5)运动的主体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商品,货币只是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支出与归流无关,商品流通一结束货币就消失;在资本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价值,货币不仅要垫支,而且要归流,同时商品也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价值在运动中不仅保存了自己,而且获得了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6)运动的实质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公式的两极异质同量,说明货币只是流通手段,体现的简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资本流通公式的两极同质异量使价值增殖,表明资本是剥削手段,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4.怎样理解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答:(1)两者的含义不同。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于劳动资料上的那一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于劳动对象上的那一部分资本和投在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一部分可变资本。(2)两者的价值周转不同。固定资本由于在物质形态上是渐次被消费的,因而它的价值也就渐次被转移到商品中去,逐渐地周转回来。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是一次全部被消费的,因而它的价值也就一次全部加入到商品中去,一次便周转回来。(3)两者的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短,在固定资本一次周转时间内,包含着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4)两者的价值回收方式不同。投在固定资本上面的价值,是一次全部预付出去,在其整个发挥职能作用期间内渐次回收。投在流动资本上面的价值,则是一次预付出去,一次全部回收。(5)两者的实物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其整个使用年限尚未完毕以前,每次生产过程无须更新和购买。流动资本要素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和购买来实现。可见,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以揭示生产资本各个部分的价值周转状况,它对于研究资本周转速度和价值增殖都具有重要意义。5.怎样理解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答:(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扩大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其特点是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部分积累起来,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资本积累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2)为了保证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具备下述前提条件:1)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I(c+v+m)Ic+IIc。只有在此条件下,两大部类才有可能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能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以实现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2)要有多余的消费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II(c+v+m)I(v+m/x)+II(v+m/x)。以此为条件;两大部类才有可能追加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扩大再生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具备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I(v+△v+m/x)=II(c+△c)如果把两大部类内部各自补偿的关系考虑在内,从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公式中就能引申出下面两个公式: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这两个派生公式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应该分别保持相应的生产规模,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这些实现条件既不能大于、也不能小于、只能是相等,否则就会出现比例失调。(4)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使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