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毕业作业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学号:姓名:张三明分校:株洲电大分校教学点:攸县电大工作站指导教师:彭祖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2目录内容摘要……………………………………………………………………………3关键词………………………………………………………………………………3一、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及其意义………………………………………………4二、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文献……………………………………………………………………………3【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只有把农村经济发展好了才会真正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好新农村。【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和意义经济建设农村发展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回顾中国的历史,每一个王朝的灭亡,无不是因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才起来推翻统治者,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不管是在昨天还是今天亦或是未来,我们都可以发现社会要稳定国家要发展,我们的人民生活要幸福美好,我们就要建设好农村,把农村的经济建设尤为发展好,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寓意深远的大事情,只有农民富起来了,中国的小康社会才能变成现实,中国的社会才可以长治久安富国强民,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及其意义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农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对国家的有着具体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党和政府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到农村经济建设。二、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在现实中的问题不容回避,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广大的农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不够,对科学的观念认识水平不到位,导致基层政府对于农民推入工作难以进行。甚至有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2、土地流转发展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去小村,并大村,建新村,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新的农村建设中的土地依法,自愿有秩序的流转机制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资金来源难,新农村建设的推广与发展首先就要找到建设的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我们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建设资金的导入不足。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举步维艰。4、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5、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6、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6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7、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2、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基层政府部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完善现有农村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力度,建立强有力的村班子,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带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带头人。3、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7环。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