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25题,参考时限25分钟)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例题】钢铁被用来建造桥梁、摩天大楼、地铁、轮船、铁路和汽车等,被用来制造几乎所有的机械,还被用来制造包括农民的长柄大镰刀和妇女的缝衣针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小物品。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钢铁()。A.是一种储量丰富的金属B.具有许多不同用途C.是所有金属中最坚固的D.是惟一用于建造摩天大楼和桥梁的物质【解答】正确答案是B。请开始答题:1.春秋、战国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盛世”,虽然政治上混乱不堪、军事上征战连绵,痛苦、泪水、鲜血始终纠缠着这一时期的人们,但对于思想、对于文化、对于科技等等却是空前乃至绝后的“黄金时期”,甚至从无序的政治混沌角度着眼,旧的政治体系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土崩瓦解,代之以更为先进、更加充满活力的新兴政治架构,亦不失为一种良性事实。即使攻战杀伐不休的军事活动也催生出《孙子兵法》这样的“珍珠”,也用大国吞并小国的方式为中国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果乱世拥有的只是痛苦,那么璀璨的文明就无以诞生,也无以继复。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断出下列哪一选项正确?()A.春秋、战国这样的“盛世”与唐朝盛世是完全不一致的,前者主要表现在文化、思想、科技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平稳的政治上B.如果旧有政治体系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土崩瓦解,国家将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先进,所以动乱也有其合理的一面C.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正当的,因为它可以为中国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D.乱世有痛苦,但也可以产生灿烂的文明,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虽然战祸连绵,却文化、科技繁盛,所以不能完全否认其历史意义2.澄江化石群还揭示了以金字塔式结构的能量有序传导作用为特征的生物大尺度统一场的自发产生和演化。随着食肉类捕食能力迅速提高,动物不仅要有坚硬的外壳,还得有发达的视力和活动能力,以便对危险作出快速反应,骨骼化的防护体系便瓦解了。澄江巨型食肉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看法。“这一看法”是指()。A.动物不仅要有坚硬的外壳,还得有发达的视力和活动能力B.生物大尺度统一场的自发性和演化,与食肉动物有关C.食肉类捕食能力的提高,使骨骼化防护体系瓦解D.“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理论3.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无论是动,是静,是欢乐,是无聊,总觉得背后有烦闷跟着。到底为什么?是月儿晶莹,是雨儿阴沉,是一望的远山无际,是半池的微波粼粼?这也只是一刹那间的自然现象。是神妙,是温柔,对于人生有什么烦闷的影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丧掉生命的,不能得着生命。”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下列陈述,不符合本段意思的是()。A.作者说“青年时代的生涯,注定是烦闷的”,虽然没有明说“注定”的理由,但却体现了她对这一人生现象所具有的极其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蕴含着她相当的文学修养B.作者试图寻找青年烦闷心理的形成原因,“月儿”、“雨儿”、“远山”、“微波”等等是作者从大自然的角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解释,所谓“望月兴叹”、“听雨起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C.作者引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名句,虽然并不表示有多么浓厚的宗教感情,但对他们做为奋斗者的烦闷,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D.作品的主旨是探求情中之理,而行文曼妙舒展,形象错落有致,在很短小的篇幅中包蕴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4.一天,香烟对蜡烛说道:“蜡烛哥哥,人们都说您的精神伟大——‘烧毁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我跟你差不多——烧毁了自己,提醒了别人。”蜡烛听了,哈哈笑道:“你是用甜言蜜语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上当,损害他们的健康。你是‘烧毁了自己,毒害了别人。’正因为这样,人们不是歌颂你,而是谴责你。”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A.吸烟有害健康,青年人不应该吸烟B.蜡烛的精神比香烟的精神可贵C.应当把宝贵的生命用于有益的事业D.毒害他人的勾当不能经常做5.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几乎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在于阶级的局限性,在于所处敌我矛盾中的地位,由于物质欲望、社会地位的诱惑,农民起义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自己成为地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虽然在后来的农民起义中不时出现“均贫富,等贵贱”的平等、均富思想,但最后无不蜕变成为享乐主义、权力思想的奴隶,作为农民起义的结晶——太平天国的历史清晰地印证了这一事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起义必须依赖存有异心的地主知识分子,受教育水平所限,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必须由文化水平较高的地主阶级的异化成员为其出谋划策,而最终又被他们所同化,农民起义最终演变为迈向皇座的工具或者臣服于旧有的政权结构,坚持者的结局就只剩下孤立、毁灭。以下各项不符合上文意思的是()。A.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出农民起义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权位和物质利益C.“均贫富,等贵贱”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农民起义者的最高目标发生了转变,但由于内部地主知识分子的同化,最高目标中途夭折D.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主知识分子帮助农民起义扩大并成功,但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蜕化、变质6.这种优先效力,是以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物权效力的差异。一般说来,两个在性质上不能共存的物权,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上,故而,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权的物上,他人不得再同时设立所有权。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是()。A.后发生的物权当然不能成立B.后发生的物权效力劣于前发生的物权C.后发生的物权与前发生的物权具有同一效力D.后发生的物权不得妨碍先发生的物权效力的行使7.主流观点认为《三国演义》是在尊刘抑曹、是在贬魏扬蜀,但如果置身其字里行间,不难发现,曹、魏实在是光辉的很,而刘、蜀在冠冕堂皇之外总能让人看到背后的阴暗。曹操的败而大笑,刘备的痛哭流涕,曹魏的人才济济,蜀汉的将寡兵微都在暗示着无论以人格魅力还是人心所向上,曹操、魏国是要远远超越于刘备、蜀汉的。写孔明足智多谋而近妖,正反映出蜀汉人才匮乏,需靠人力挽救,相对的曹营却谋臣如云,任谁都能提出真知灼见,人力之重显而易见;写勇冠三军的关羽在兵精粮足的情况下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透视出蜀汉政权人才的片面性,而相应的张辽一支孤军数次迫退孙权几十万大军,人才的全面性不言而喻。罗贯中事实上一直在用褒扬的语气贬损着正面人物,有时甚至会控制不住对刘备来一句“故把亲儿掷马前”的调侃,一个“故”字,活灵活现。下面选项最符合上文意思的是()。A.主流观点只是看到了《三国演义》的表面意思,而没有发现作者隐含的深意B.蜀汉人才的缺乏、片面是主流观点不可能看到的,除非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发现这种缺点C.“故把亲儿掷马前”中“故”的运用充分反映出主流观点中刘备的宽容和谦和D.曹操在主流观点中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但在作者观点中,他是正面人物,是光辉形象8.科学界一向认为,行星本身是没有能源的,虽然在夜间我们能看到行星,但行星发光只不过是反射了太阳光的结果。然而,最近报道,木星放射出来的能量却明显地多于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木星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不由得使人们产生许多问题:木星有热核能源吗?这种能源是在大气层里,还是在它的内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已经探明木星大气层的成分,并得出在那里不可能产生热核能量的结论。这段话主要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A.木星发光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B.木星内部有可能产生热核能源C.木星不可能产生热核能源D.行星本身不发光9.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大学科,但在中国却很难出现与西方一样“兰桂齐芳”的局面。古代自不必言,今天重理轻文的理念也显示出国人对两大学科认识上的偏颇,且不说文理分科时人数比例上的悬殊,也不说就业时文科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单就从广大学生的分选心理来看,就不难窥出其端倪,多数学生在分科选择时,首选理科,即使明知数理化竞争实力弱也义无反顾。反观文科,往往是成绩较差学生的首选,似乎学文是在为自己降低难度,实情果真如此吗?至少原子弹可以引爆,“神舟六号”可以上天,但中国却没有一个黑格尔,没有一部《法国民法典》。自然科学可以为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愉悦,却无法提供精神上、秩序上的需求,一个国家怎能没有哲学家呢?法典怎可以没有人来批判呢?以下选项不符合文章意思的是()。A.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从古至今没有出现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繁荣的局面B.中国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在一些中学生当中也存在认上的误区C.文章用黑格尔、《法国民法典》与“神舟六号”、原子弹比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社会科学却很滞后D.两个反问句用特例在说明一个普遍的道理,即社会不能缺乏社会科学,也不能缺研究社会科学的人10.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食品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医学重视外邪致病,西医学重视七情内伤B.中医学能治疗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辩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11.高薪养廉并不适合于政府官员,至少在中国如此,经济水平跟不上,贫富差距不宜拉大都是原因,而且单纯从逻辑上讲也是行不通的,我们给公务员的定位是“公仆”,是大家选出来的希望他能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而其本人也认可这种选择,那么有什么理由让主人为仆人的服务行为之外的不廉洁而额外买单?服务要基于诚信,我们不能用经济手段来防止人不诚信,那是一种道德的沦丧,我们完全有理由用法律、秩序的手段去控制,又何必用金钱来收买?也不必大谈公务员需要养家糊口,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利,公务员职位的稳定正是与其经济水平的低下相平衡的,否则何以言“公正”?以下哪项最适合作该段文章的标题?()A.高薪养廉浅析B.如何看待高薪养廉C.高薪养廉的局限性D.反对高薪养廉12.年轻时候读《论语》,看到《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就想起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那时所得的知识,因为自己年富力强,所以感伤之情没有机缘闯进来。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有时想到“逝者如斯”的意思,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无可吟味,旋转在心里的常是伤逝之情。年华远去,一事无成,真不免有烟消火灭的怅惘。这段文字中“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中的“知识”指的是()。A.泛指年轻时所学的文章和道理B.关于时间不可留的道理C.指文学名著中的有关内容D.指读过的中外圣哲名言1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名断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是适用的,原因在于另一著名规律: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从整个封建史来看,统一是主流,分裂动乱是暂时,但分裂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整个封建国家政治机构所无法克服的。由于自然经济是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那么跟自然经济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就成为左右各地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显然,各地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农业的发展并不平衡,由此产生的地方离心力在“盛世”过后总是积聚膨胀;而且,由于较早确立了土地买卖自由制度,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农民因失去土地揭竿而起,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具备实力对抗中央,国家的动乱分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当各种势力重新彻底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