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命题人:周锋2009.6.15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烙.印/炮烙.疏浚./逡.巡畏义自诩./栩.栩如生抹.布/拐弯抹.角B.伛偻./佝偻.押解./浑身解.数塞.满/塞.翁失马未遂./半身不遂.C.弹劾./隔阂.沽.名/怙.恶不悛数.落/数.见不鲜打量./量.体裁衣D.滑稽./稽.首毗.邻/犹抱琵.琶契.约/提纲挈.领形骸./言简意赅.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B.如今,中学生痴迷网络,彻夜上网,出现了恶心、头痛等现象,甚至患上了“网络综合症”,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依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C.“中央帝国”似乎又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监狱,他感到压抑、拘束,始终如涸辙之鲋....,异乡独客。D.自有高洪波担任中国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的传闻以来,各路媒体或力挺,或质疑,热闹之极,唯有号称足球第一媒体的《足球报》却不.赞一词...。3.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源自名著中的哪些人物....?(4分)①“和尚动得,我动不得?”②“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③“如果现在还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罢。”④“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答:①▲②▲③▲④▲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对这个小故事的感悟。(不超过30个字)(5分)美国一位颇具声望的外科医生正在给病人做心脏手术,开刀完成要缝合伤口时,新来的小护士竟然要求医生停止缝合,所有的护士都大吃一惊,他是大牌医生,小小护士居然当场给他难堪!原来她依步骤检查了所有的设备与材料是否完整无误,她告诉开刀医生:“我准备了12块纱布,现在只有11块,还有一块没拿出来,必须再找到那一块!”然而医生断然宣称:“不,我全部拿出来了。”小护士还是抗议:“不对,我们总共用了12块纱布!”外科医生慢慢地说:“我会负起全责,缝合伤口吧!”“不行就是不行!”小护士不让步。这时,医生抬起头来,露出他偷偷藏起来的第12块纱布,笑着说:“你到哪里都会成功的!”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节选自《北齐书·循使传》)【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拜:授予官职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济:成功C.卿邀.名人也邀:求取.后寻.业断决之处寻:不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C.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D.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求,无乃尔是过.与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并勉励孟业要恪守正直的人格。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孟业不愿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后来受到齐高祖的重视。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孟业。孟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当众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3分)答:▲▲。(2)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3分)答:▲▲。(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4分)答:▲▲。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①李清照风住尘香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③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④,载不动许多愁。【注】①此词为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时年53岁。②尘香:尘土里掺杂落花的香气。③双溪:河流名,在今浙江金华。④舴艋舟:一种小船。(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词人为何“日晚倦梳头”?请作出具体的分析。(5分)答:▲▲。(2)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5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民为贵,▲,君为轻。(《孟子》)(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3)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4)▲,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5)但见悲鸟号苦木,▲。(李白《蜀道难》)(6)▲,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7)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8)▲,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温暖的村庄安庆①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②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③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突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狐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④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象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⑤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⑥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⑦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07期,有删节)11.文章开头说村庄是“固执”“自信”的,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固执”“自信”的理解。(6分)答:▲▲。12.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13.第④段中作者先说“村庄是很大的”,又说“村庄是很小的”,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答:▲▲。14.文章的标题是“温暖的村庄”,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实用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鲁迅与胡适房向东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年和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初,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鲁迅与胡适分歧的第一次具体表现,是对《新青年》“双簧信”的不同看法。当时,《新青年》同仁“颇以不能听见反抗的言论为憾”(刘半农语),他们从斗争策略着眼,导演了一出“双簧戏”,激怒了封建卫道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封建主义守旧派短兵相接的斗争由是展开。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他视之为“轻薄”之举,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公开化,也没有发生冲突,属于各说各的。鲁迅和胡适之间,还有一个关于“整理国故”的不同见解。1923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胡适更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整理国故”的主张。胡适劝青年“踱进研究室”,“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