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历史十四个热点精品主观题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防灾与救灾(32分)(浙江东阳中学第三次月考)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十二曰集流亡”。材料二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阅后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6分)材料四: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2)依据材料4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原因是什么?(4分)(3)据以上分析,总结清朝备荒救灾的经验教训。(4分)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欧美国家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材料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商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的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提示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人及残疾人保险法,以保障工人权利。面对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4)根据材料六概括欧美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所采取的措施。(6分)材料六在30年代大危机中,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5)材料六中,罗斯福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措施来扩大内需,恢复和发展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材料七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海啸”引发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救援行动仍在继续,欧盟已开始倡导彻底检查全球金融体系,并提出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即新版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白宫女发言人佩里诺10月22日宣布,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将于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10月2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的金融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在当前这种合作表现在领导人首先要高度重视。——金融网综合报道(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什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面对“金融海啸”当前亚欧国家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和建立“新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原因。(6分)参考答案:(1)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2)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3)经验:应制定完备、严密的制度,将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与民众相结合.教训:要根治腐败,加强抗灾救灾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位.(4)通过立法手段(或颁布一系列法案)救济或保障工人权益;成立专门机构,保障工人生产、生活权益;建立保险体制,保障工人安全和健康.(5)以工代赈,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6》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育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和影响,只有全球合作,才能形成力量,克服金融危机.随着亚欧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多极化趋势加强,需要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6、党的自身建设(32分)(湘潭市第一中学第四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中国法制史》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大明律·大诰》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瓴贪酷者,许民赴就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廿二史札记》材料四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我们认为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而着重打击大贪污犯,对中小贪污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二中全会所早已料到的这种情况,并实现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1951年11月毛泽东给西南局邓小平的批示材料五在全国一切城市,首先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向着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以配合党政军民内部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现在是极为必要和极为适时的。在这个斗争中,各城市的党组织对于阶级和群众的力量必须作精密的部署,必须注意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在斗争中迅速形成“五反”的统一战线。只要形成了这个统一战线,那些罪大恶极的反动资本家就会陷于孤立,国家就能很有理由地和顺利地给他们以各种必要的惩处.———1952年1月毛泽东对“五反”斗争的指示(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5分)概括其主要特点?(3分)指出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根本目的?(2分)(2)材料四中的“二中全会”是指在什么地方召开的哪一次会议(4分)?这次会议提出了怎样的防腐方针?(4分)(3)根据材料四、五指出“三反”运动的重点是什么?(2分)“三反”运动与“五反”运动有何关系?(6分)(4)结合所学说明“三反”“五反”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有何意义?(6分)参考答案:(1)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5分)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3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2分)会议:1949年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4分)方针: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分)(2)重点:反贪污。(2分)(3)关系:“五反”运动是“三反”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在“三反”运动中,暴露出了资产阶级不法分子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相互勾结的问题,要彻底铲除“三害”,就必须反掉“五毒”。开展“五反”运动可配合党政军民内部的“三反”斗争。(4分)(4)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干部中的大多数,增强了制资产阶级腐蚀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6分)7、建国六十周年:例一:(湖南郴州)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图一:1839年图二:1911年图三:1937——1945年图四:1949年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8分)(2)图二和图四的共同点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3)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种主题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请举出三个例子。(8分)(4)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8分)参考答案:(1)图一: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图二为武昌起义;图三:抗日游击战(或抗日战争);图四:渡江作战。(8分)(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本国封建落后势力黑暗统治的斗争。(2分)不同点:图二军队的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图四军队的理想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4分)原因:阶级立场不同。(2分)(3)共同主题: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分)例子:明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清政府进行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分)(4)斗争对象: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2分)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妄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分)影响:渡江作战的胜利,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2分)例二:(湖北省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大家都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重坚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google搜索材料三:《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布票》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逐渐多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