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第九单元第21讲 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①停滞状态。(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第九单元第21讲2.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上,抛弃了“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④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九单元第21讲3.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易错扫描】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最早的拨乱反正,最早的拨乱反正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对科教领域进行调整。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背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⑤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第九单元第21讲(2)内容:A.经济体制:实行以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B.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3)意义: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促进了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第九单元第21讲2.城市改革(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2)中心环节:增强⑧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A.所有制: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B.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⑨自主权。C.分配体制:实行以⑩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九单元第21讲(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易错扫描】(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度,只是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农民获得的不是土地所有权,而是土地经营权。(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不是获得全部的农产品支配权,而是部分支配权。(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第九单元第21讲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3)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建立完善过程(1)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2)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九单元第21讲(3)此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1)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第九单元第21讲【易错扫描】中共十四大只是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认为当时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维拓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是管理经济的两种不同手段,在经济管理中二者可以配套实施。第九单元第21讲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特征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作用积极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消极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辨析提高】第九单元第21讲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第九单元第21讲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创办经济特区(1)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划出 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意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九单元第21讲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A.范围: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B.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A.范围:包括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B.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第九单元第21讲(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A.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B.作用: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和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A.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区域经济的新飞跃。B.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 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C.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 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九单元第21讲4.对外开放格局形成:A.标志: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B.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比分析】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区别:(1)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2)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3)沿第九单元第21讲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第九单元第21讲【轻巧识记】用图示法展示对外开放格局第九单元第21讲 1.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时间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交售粮食1976年35000斤230斤32元—1979年132300斤800斤200多元30000斤第九单元第21讲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分析,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在农村中实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巨大经济成果。[答案]C第九单元第21讲2.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是()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第九单元第21讲[解析]注意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而“箭头”应该在弓的中间位置,因此符合题意的应该是上海的浦东。A、B、C三项在位置上不对。结合四个选项中城市的开放时间,可知选择D项。[答案]D第九单元第21讲3.某论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这里的□□处应该是 ()A.沿江→沿边→沿海B.沿海→长江→黄河C.珠江→长江→渤海D.沿海→沿江→沿边[解析]中国开放先是从沿海开始,逐步扩大到沿江地区,最后向边疆扩展,形成对外全方位开放格局。故选D项。[答案]D第九单元第21讲核心突围技能聚合第九单元第21讲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有哪四次重要调整?其实施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和结果等分别如何?第九单元第21讲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决策第九单元第21讲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第九单元第21讲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第九单元第21讲 材料一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44年版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第九单元第21讲 材料一反映了邓小平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张,材料二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两则材料共同表明改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温馨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第九单元第21讲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二、何谓经济特区?其有何特殊性?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第九单元第21讲2.特殊性: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表现为:(1)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体,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2)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4)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5)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税等。第九单元第21讲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