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指导手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指导手册(试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二○○九年三月2目录前言……………………………………………………………………………1第一部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一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1第二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程序………………………………4第二部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格式及编制说明第一章人才培养方案核心文本……………………………………………11第二章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19第三章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27第四章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28第五章专业教学实施保障…………………………………………………291前言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提出“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落实文件精神,促进各专业尽快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类型要求的、与本科及中职明确区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进一步推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院组织编写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导手册》)。《指导手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做了全面说明和规范,体现了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工作依据和重要参考资料。《指导手册》共分两大部分:的一部分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等;第二部分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格式及编制说明,分别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文本及课程标准、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专业实施保障等支撑文本的文本格式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提供了参考的编制说明。各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改革需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使用本《指导手册》。2第一部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一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着力于改变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而有效的职业学习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实现,即“做中学”,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一些在所学专业(职业)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为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确立以下理念: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2.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承载了工作过程知识。3.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5个发展阶段的职业成长逻辑规律,以“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为课程排序的依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性工作任务,把学生从较低能力阶段有序、高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4.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5.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3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基地的“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建设。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系统考虑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等关键要素,理清人才培养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其基本关系可用矩阵表示,纵向三要素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逐级递进、学工一体,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横向三要素对纵向三要素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是规划教学实施保障的依据。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理实一体课程专任+兼职理实一体专业教室过程管理生产性实训专任+兼职生产型教学车间企业运作双重身份顶岗实习兼职+专任合作企业弹性管理员工化管理2.开放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加强校企合作,并使工与学同时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促进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同时考虑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3.可行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合实际,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可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适应企业的要求。4.发展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职业教4育的发展趋势。5.规范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5第二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程序一、专业调研目的:调查某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深度分析本专业所面对的产业基础、发展导向和岗位特征,建立在详实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确定本专业面向哪个或哪些职业、以及对应什么岗位,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调研该专业的高职层次、本科层次与中职层次的教学现状,分析高职毕业生与本科、中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寻找到其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方法与步骤:步骤一:专业调研专业调研的途径主要包括行业企业调研、学校调研、查阅资料等。1.行业企业调研收集某一行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的人才需求、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分布结构。行业分析一般多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方法。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企业调研,了解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面向哪个或哪些职业、对应什么岗位与岗位的工作职责(参考表格附表1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一览表),与该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观企业等方法。调查问卷要精心设计,设计应科学、可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同时考虑样本的发放、回收的途径以及调查问卷样本量的问题。2.学校调研主要调研本地区高职校、本科院校以及中职院校本专业的的招生与就业状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情况、专业教学水平、专业教学条件等情况。调研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3.查阅资料查阅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等资料。参与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6步骤二:调研结果分析把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意义,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参与人员:本专业教师。步骤三:专家论证组织专业定位论证会,或将形成的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交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审阅,进行专家论证。成果:【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目的:本步骤主要是对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或岗位(群)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调研对应岗位(群)的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确定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深入企业进行分析调研,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数据(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器材、劳动组织方式、对工作及对象的要求等)。方法与步骤:步骤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组织实践专家(实践专家是指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岗位的一线技术人员,选择高职层次已经毕业10年以上的并且在岗位上已经有一些成就的毕业生),调查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职业成长历程是指在成长为一名实践专家的历程中,经历并从事过的对职业成长有影响的哪些阶段,可以是岗位、部门、工作等,找出各阶段具有代表性、挑战性和有助于提高能力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参与人员:课程设计专家,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参考表格:附表2实践专家职业历程表步骤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选择工作岗位,成立工作分析小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分析小组带着工作任务的引导问题(参考附表3工作分析的引导问题目录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填写附表4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采用的方法如访谈、工作日写实、问卷调查等。参与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7参考表格:附表3工作分析的引导问题目录表、附表4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成果:【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三、课程体系构建目的: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等,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方法建议: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研讨。步骤一:构建专业学习领域并排序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进行教学分析,转换配置学习领域,在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过程中,原则上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也可以按照相关性、同级性原则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然后,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以“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作为学习领域课程排序的依据。学习领域课程都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步骤二: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拓展课程等。公共课程即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数学等;可以设置1-2门基础性较强的专业一般课程,不排除学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学习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中的其他专业方向设置的选修课;同时根据各专业区域经济及企业特点,及校企合作情况,综合考虑安排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充分利用一、二年级的暑假8周作为工作学期开展工学结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理实一体的专业学习领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三个教学环节都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从学习性工作任务到实际工作任务再到岗位工作任务,形成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的关系。三种工作任务共同起源于职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从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形成工作任务贯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做中学”,相应教学要求融入三个环节,实现了校内外学习的系统衔接。具体来说,就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理实一体专业学习领域,学习8性工作任务是模拟的,职业氛围体现不够,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工作任务,就是生产性实训。但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学生,职业意识远远不够,要让学生作为一个“准职业人”,还要让学生到企业真实的岗位从事岗位工作任务,就是顶岗实习。经过这样逐级递进的教学,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四、编制课程标准目的: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即工作任务要素(包括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式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对工作的要求等)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按照典型性、覆盖性、可行性原则,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成果:【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五、规划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方面的保障要求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应该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