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1课《春》教案第1页11、《春》教案(5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弄清文章层次。二、自主学习板块一(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课文体裁写景抒情的散文(阅读写景的文章要注意什么?(1)弄清要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这个对象有什么特点?(3)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4)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5)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3、学生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4、听读课文,感受春之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眨眼zhǎ酝酿yùnniàng鸟巢cháo宛转wǎn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5、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体味情感6、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文章的思路如何?三个部分:盼春——绘春——颂春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3)课文主体部分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五幅春景图:春草图(第3节)、春花图(第4节)、春风图(第5节)、春雨图(第6节)、迎春图(第7节)板块二(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7、朗读第一节8、分析思考:第一段写盼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运用反复,突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心情多么急切。运用拟人,写出作者看到东风送来春天的消息,心情殷切而又喜悦。9、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一节三、当堂训练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1课《春》教案第2页一、下列字是多音多义字,根据它们在句中的读音,将拼音填写在括号内。1.涨(zhăng;zhàng)(1)水涨起来了(zhăng)(2)生花生米被水一泡涨起来了(zhàng)2.藏(cáng;zàng)(1)捉几回迷藏(cáng)(2)我们的祖国有丰富的宝藏(zàng)3.和(hè;huó)(1)跟轻风流水应和着(hè)(2)他正在和面(huó)4.晕(yūn;yùn)(1)一点点黃晕的光(yùn)(2)刚才我有点头晕(yūn)5.应(yīng;yìng)(1)跟轻风流水应和着(yìng)(2)这个责任不应该他负(yīng)二、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呼朋引伴(C)A.引起B.离开C.招引D.拉着2.花枝招展(D)A.招引B.伸展C.招呼D.迎风飘动3.一年之计在于春(B)A.计谋B.打算C.计划D.计算三、写出句中划线词的同义词。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春天的脚步近了。(希望、热望)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好像、如同)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普通)4.一点点黃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衬托)5.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振奋)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3、分析课文,弄清每幅图画中所写对象的特点。4、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二、自主学习板块三(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1、朗读第二节2、分析思考:(1)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3)课文第2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4)“刚”照应前面哪个字?“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5)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1课《春》教案第3页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6)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2、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二节板块四(四)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草图)1、朗读第三节2、分析思考:(1)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2)“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4)“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你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三节三、当堂训练一、按原文填空。1.《春》是一篇优美的__写景抒情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江南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对春天的赞美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热爱生活、积极进取___的情怀。2.在描绘春草图时,“___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___,___嫩嫩的____,___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园子里___,___田野里__,瞧去_,___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二、说说下列划线词语为什么用得好。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朗润”总写了春山由灰暗渐渐明朗、润泽,照应上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情态表现出来了;“涨”写出了冰消雪融;所以用得好。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写春草破土萌发,不仅写出它生长的状态,还显示出它不可压抑的旺盛生命力。3、园子里,田里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范围、程度上突出春草的长势旺盛。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1课《春》教案第4页第三课时一、了解目标5、分析课文,弄清每幅图画中所写对象的特点。6、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二、自主学习板块五(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花图)1、朗读第四节2、分析思考:(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2)“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不写这几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了什么修辞?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用比喻来写花色。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说树上结满了果实吗?你是怎么理解的?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想象日后的丰收景象,将花写得更加充实(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改成“叫”呢?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而用“叫”也不好,“叫”只是单纯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闹的热闹景象。(7)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8)“遍地”和“杂样儿”各从什么角度写野花?“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9)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四节板块六(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春风图)1、朗读第五节2、分析思考:(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1课《春》教案第5页▲六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温暖、亲切、慈爱、幸福……像和煦的阳光、像温暖的海水……(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5)春风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3、熟读并当堂背诵第五节三、当堂训练一、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反复)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二.填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好像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没有_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不能删去。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仿佛”,句子变成“树上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_三、阅读“春风图”,回答下面问题:2.注音:巢(cháo)清脆(cuì)3.解词:卖弄—有意显示、炫耀。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4.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①触觉方面:____吹面、抚摸____。②嗅觉方面:___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_____。③听觉方面:____清脆的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