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重点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知识链接】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2.人类③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3.工程措施可以⑨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⑩______”灾情;反之,会“⑪________”灾情。2.自然灾害的⑫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不同时期⑬________________和⑭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过程】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彽【方法突破】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自然灾害,如图: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这主要是因为: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能“缩小”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学科王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孕灾环境、受灾体的作用,“缩小”或“放大”灾情。【方法突破】图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科王人口、财产密度低经济有所发展,人口相对集中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减灾能力抗灾能力极弱抗灾能力不高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灾情人员伤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巨灾伤亡人口增多,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巨大【方法突破】如何认识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基础达标】1.下列人类活动属于减少受灾体易损性的是()A.家里没人,关闭煤气阀门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2.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3.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4.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③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发生时间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1920年宁夏海原县8.5级地震,死亡约24万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逾6万人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6.读“某次震级为里氏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学科王总人口/万人学科王建筑面积/万m2地震中灾后死亡人数/人伤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亿元倒塌建筑/万m2A127811974634762176.3103187789187B1616883714873.4623416377C0.23362560.00087217.232(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拓展提升】一、单项选择题2010年8月10日下午4时,广东肇庆封开县江口镇旧城区某厂位于贺江堤岸上的7栋职工宿舍楼,一栋接一栋,陆续轰然倒在贺江中,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A.水土流失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A.贺江水对堤岸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堤岸载重过大D.建筑基础不牢固3.下列哪些人类活动有利于“缩小”洪涝灾害的影响()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4.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主要的“灾变”是()A.赤潮B.火山喷发C.海面上升D.沙尘暴2010年6月19日,图示干流发生70年一遇的大洪水,据此回答5~6题。5.诱发和加剧此次洪灾的主要人为原因最可能是()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泥沙在河道中淤积②河流坡降大,泄洪能力强③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加重灾情④河流下游多低洼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此次洪灾最严重的危害表现为()①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农作物被毁②冲毁道路和桥梁,使大量水利设施遭到破坏③使所有沿河村镇受到严重破坏④诱发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地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据此完成7~8题。7.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小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大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大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大8.下列情况中,灾害最严重的是()A.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强B.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C.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弱D.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二、综合题9.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1965年到2008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3)若乙图中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0.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时段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8年1989~1998年灾害事件/次数16297053经济损失/亿美元50496915384793保险理赔/亿美元671133101069(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①良性循环②稳定性③超强度④恶化⑤不稳定⑥频发⑦最脆弱⑧最活跃⑨改变⑩缩小⑪放大⑫高风险区⑬社会经济活动⑭发展水平[基础达标]1.A2.B3.C4.C5.A6.(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2)乡村C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3)由A~B~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拓展提升]1.B2.C3.B4.B5.C6.A7.B8.B9.(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乙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10.(1)呈波状变动,逐渐上升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不合理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