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周备课——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1页16、《社戏》教案(5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体裁,掌握小说三要素2、朗读课文,掌握字词3、把握情节,初步感知文意4、理清文章思路,弄清课文结构二、自主学习板块一听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①给加点字注音:归省.xǐng行.家háng惮.dàn絮叨..xùdao怠.慢dài撺掇..cuānduo凫.水fú潺.chán歌吹.chuì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踱.来踱去duó撮.cuō棹.zhào楫.jí板块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⑴文章体裁——小说(短篇)(选自《鲁迅全集》,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人物:“我”(迅哥儿)、双喜、阿发、六一公公……情节:“我”和小伙伴们到平桥村看社戏环境:江南水乡、美丽夜景⑵课文内容“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大抵……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看社戏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先后课文的线索:社戏课文按情节顺序分为哪几部分:三部分(看戏前、看戏、看戏后)⑶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A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夏日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E赵庄看社戏(船头看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看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3、课文结构一部分:看戏前(1节至3节)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戏前波折4-9二部分:看戏中(4节至30节)赵庄看夏戏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1归航偷豆22-30三部分:看戏后(31节至40节)戏后余波及“我”对夏戏的怀念。老周备课——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2页三、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答案:①a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②a奔腾跳跃b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2、给下列加粗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①是待客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A)A.礼节B.几样礼节C.礼物D.礼貌程度②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C)A.竟然B.抄近C.一直D.拐弯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D)A.某种联系B.原因条件C.表明组织的证件D.关联、牵涉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分析第一部分:(1-3节)1、概括平桥村是“我”乐土的原因2、了解“我”在平桥村可以干的乐事分析第二部分第1层:(4-9节)3、了解看戏前的波折二、自主学习板块一分析第一部分(乐土乐事)1、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平桥村近海临河,“极偏僻”、“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村民们风尚淳朴。2、这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3、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结合后文来看,这样的“优待”有:小伙伴们陪我游戏、放牛钓虾;钓的虾照例“归我吃”;去看戏时坐船“我”坐“在舱中”;年长的摇船烧火而“我”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2)在这里可以免念《诗经》之类枯燥难懂的书。(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自由自在。(4)在这里可以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乐趣。4、为什么要写乐土之乐?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老周备课——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3页5、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时间:春末夏初(“我”十一二岁时)地点:平桥村(真正看戏是在赵庄)(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双喜等)(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乐事:钓虾、放牛(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作铺垫)板块二分析第二部分第1层(戏前波折)1、说出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与转机。想看戏而不能的原因(波折):①叫不到船(无大船、小船不合用、邻村借不到)②不准闹着要去(怕招外祖母生气)③不准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担心)能够去看戏的转机:①双喜提议有八叔公的大航船②双喜等小朋友与我同去③双喜等愿意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双喜能说服人的理由:①船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同去的小伙伴都识水性2、“我”盼望到赵庄看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语句:4节:“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5节:“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只在我急得要哭”6节:“总之,是完了”“我似乎听到……而且知道……”7节:“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下一层的第10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欢喜轻快〔“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题三)“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三、当堂训练阅读课文第7节答题:1、分析“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这两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表现了我没有看到社戏的失落难过的心情。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神态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勇于承担责任的特点。3、“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中的“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表现了双喜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老周备课——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4页第三课时一、了解目标分析第二部分第2层:(10-13节)1、找出写小伙伴们开船动作的词,分析动作描写的作用2、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多种感官来将所见景物写真切的3、思考月夜行船是通过哪些见闻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分析第二部分第3层:(14-21节)4、在文中寻找相关证据,说说那晚的戏“我”觉得好看吗?二、自主学习板块一分析第二部分第2层(夏夜行船)1、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动词:跳、拔、点、磕、退后、上前、出、架起作用:(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2、课文写夏夜行船所见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试品味是如何写景的。(1)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气)触觉:(风吹)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似乎听见歌吹、横笛声宛转悠扬)想像:(戏台、渔火)(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反映出儿童急于看戏的心理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3)分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所用修辞:比喻作用:以动写静,写出船行之快,烘托出“我”想看社戏的心情之急切。山为什么说“踊跃”: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3、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急迫;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急迫)(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板块二分析第二部分第3层(船头看戏)1、那晚的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说说你的看法。不好看: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晚上没翻。2、最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是等了许久多时都不见”(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3、最怕看“老旦”,而“老旦终于出台”,还是坐下来不停地唱。老周备课——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5页4、孩子们“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都很扫兴”“破口喃喃的骂”(以上是侧面描写,从侧面“不住的吁气”“终于熬不住”最后未等散戏就中途回家等表现了戏不好看)三、当堂训练阅读课文第11—13节答题:1.第11段中与“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中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似乎;第13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果然。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11段中的歌吹。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宛转,悠扬的笛声4.这段文字是从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5.文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6.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模糊不清。(2)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跳跃。7.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前文交代的句子后文相照应的句子A.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或者也许是渔火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8.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船上仰视B.岸上平视C.船上平眺D.岸上眺望9.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船离开平桥村,行驶急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B.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C.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D.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第四课时一、了解目标分析第二部分第4层:(22-30节)1、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分析第三部分:(31-40节)2、写看戏余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起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板块一分析第二部分第4层(月下归航)1、分析:“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修辞:比喻“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老周备课——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6页“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2、分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修辞:比喻作用:比喻新奇,既有水乡特色,又符合儿童心理,同时借渔父的喝采侧面写出航行之快3、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怎么看待文中的这一情节?趣事:偷罗汉豆如何看待“偷”:(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所以说,“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偷豆能否删去:不能。它更好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丰富了看夏戏的情趣,给那晚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更好地表现了主题。所以不能删掉。4、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板块二分析第三部分(戏后余波)5、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