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格局混战以及魏蜀吴三国的斗争。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胡适的看法比较可取:•《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作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的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毛评本•《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地刻印,广为流传。期间版本繁多,直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做了精彩的点评,成为最流行的版本。毛纶、毛宗岗父子因评《三国演义》而出名,他们评点的本子,被简称为“毛评本”。三个“第一”,让《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享有殊荣•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章回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全书分五部分:•一、黄巾之乱•二、董卓之乱•三、群雄逐鹿•四、三国鼎立•五、三国归晋三次大战•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蜀汉走向衰亡《三国演义》究竟是小说,还是历史?•《三国演义》的基本定位:它是小说,不是历史。•《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提供了历史思考的文学空间。•“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文学与历史的矛盾以文乱史:用虚构的想象混淆人们的视听,误导人们的价值判断。•曹操是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人,刘备是个历史配角。•毛泽东、鲁迅都非常欣赏曹操•读者因为三国演义而认为曹操是“白脸奸相,乱世枭雄”历史人物的文学群像•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是不一样的。如董卓——小说里作为恶的化身,与历史上的董卓有很大的距离历史人物的文学群像•主公系列: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董卓•谋士系列:荀彧、诸葛亮、陈宫、鲁肃•降将系列:张辽、马超、关羽、于禁《三国演义》的定位——功名与道义•一定程度上承认功名追求的合理性、进步性,同时蔑视功名。•功名主要体现在对“野心”的追求与满足上。•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曹操是可爱的真小人,因为他不掩饰。刘备是“伪君子”,因为他常常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然而,真的就一定是好的,假的就一定是不好的吗?曹操其人•关于做事目的很清楚——要“成事”,实现自己的野心。•关于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并以此号令天下,达成自己的利益目的。总结:为了野心和功名,道义可以踩在脚下。曹操对“孝”的利用•陈宫之死(十九回)•徐庶母亲(三十六回)•陶谦杀其父(第十回)刘备其人•有野心:一匡天下,统一四海。但不像曹操那样外露,而是拼命掩饰,坚守底线,有所敬畏。•突出特点:仁爱,从不滥杀无辜。对比:曹操的残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劝降刘璋。当时城中有三万精良部队,粮食足够支持一年,刘璋为保民生稳定,主动投降。被赞“失败的英雄”,刘备对刘璋的宽怀行为,显示出他的胸怀。谋士系列•《三国演义》一系列谋士形象,以诸葛亮为代表。他们是士阶层:有济世之才,无图谋国家的野心。梦断帝王师——诸葛亮的人生悲喜剧诸葛亮的人生悲喜剧•诸葛亮形象概括:是功名与道义结合比较完美的读书人,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读书人。功名与道义上,都达到了同时代的顶峰。帮刘备建立蜀,达到一个读书人所能达到的世俗权力的顶峰。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总体上人生很荣耀。诸葛亮的人生悲剧悲剧性表现在——成为帝王之师,角色、地位、使命决定是牺牲品。•具体行为上,如选择刘备,是逆流而动,不是顺势而为。如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都以失败告终,都是诸葛亮在与自己的生命赛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这使得他后期的决策不切实际,违背规律。与刚出道时的意气风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有更多悲剧色彩。诸葛亮选择刘备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刘备三顾茅庐,虽然小说站在刘备的角度去写,但能够看出诸葛亮在有意考验刘备的品行。•表面被动,实则主动。做帝王之师,实现自己的政治才干本来就是诸葛亮的人生弘愿。诸葛亮的人生算成功还是失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葛亮作为一个读书人,达到了他所能及的最高位置,但是最终的悲剧,不属于他个人。陈宫•有德有才、有胆有识。•曾认准曹操,誓死追随。•看到曹操的自私之后,马上离开曹操。•后投奔吕布,但最终丢失了性命。荀彧•曹操首席谋臣和功臣•有政治眼光和战略眼光•但与曹操之间存在矛盾,下场惨淡。荀彧主张“奉天子以令诸侯”与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相矛盾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加九锡。荀彧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知道曹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荀彧会意,遂服毒而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忠君与事主•与陈宫、荀彧相比,诸葛亮选择刘备,是看重刘备的身份、雄心和人品,体现了他看人的眼光。且一旦认定,无怨无悔。•诸葛亮明于择主,善于择主。综上,士阶层普遍存在着“忠君与事主”的矛盾。关于诸葛亮•水镜先生曾感慨:“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顺天者逸,逆天者劳。”降将系列•投降是否定自己的人格与名节,在道义上站不住,意味着屈辱。•投降还要看是否被接受:如吕布与张辽。吕布的投降没有成功,反而送出了性命;张辽慷慨赴死,赢得敌人的尊重。•投降最重要的是看投降者自身的人格和品质。•对降将:宽容态度(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对变节:严厉态度关羽•投降而不变节——“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以退为进。“有事死省事,活下来不易”•总结:变节的行为最可耻魏延•以魏延为代表的投降:非被迫、自为行为,达到某种功名与道义的统一•总结:正中下怀,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思辨的眼光•在具体文化历史背景下考量历史人物•尊重作品不等于不能评判作品•《三国演义》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历史的思辨,是非的判断。如无处不在的阴谋诡计,权术诡计。有人说诸葛亮“愚忠”,你认为呢?•说诸葛亮“愚忠”,是无视诸葛亮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时代背景,在用现代逻辑取代历史逻辑。如果诸葛亮取代了刘备政权,和曹操又有何区别呢?人物形象:性格单一化、类型化•《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也有点近乎雕塑,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人物性格脸谱化、类型化•但是,也应该看到。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历史人物,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给人失真之感,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最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