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进展吕晓,黄贤金,钟太洋,赵雲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摘要:为掌握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进展,论文采用概括和比较分析的手段,从农地细碎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农地细碎化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归纳出已有研究的几个特点:①农地细碎化的内涵较为清晰且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对细碎化程度的衡量方法还需进一步深入;②目前的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细碎化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以其负面影响的研究最为丰富;③农地细碎化与农地流转、土地整理的关系引起了研究的重视,但是目前主要集中于农地流转对减轻细碎化程度的探讨,土地整理对细碎化作用的研究十分缺乏;④农地细碎化研究涉及的主要是回归分析、生产函数模型等经济学研究方法,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探讨农地细碎化问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最后探讨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关键词:土地经济学;农地细碎化;农业生产;农地流转;土地综合整治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土地细碎化①是与土地规模经营相对应的土地利用格局,是许多国家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较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然而,同时也由于农村土地的平均分配,导致农户经营的土地进一步呈现出分散化、细碎化的特征。尽管农地细碎化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突出特征[2],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担忧农地细碎化可能阻碍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提高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农村劳动力的浪费及生产成本提高等诸多负面影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对农地细碎化有关研究进行梳理,期望为促进农地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农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量化国外对农地细碎化内涵的理解是从农场土地利用引申来的,Binns(1950)认为农地细碎化是指一个农场是由许多分开、不相连接的地块所构成,并且这些地块散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3]。后来,农地细碎化也被认为是指农户拥有分散的、面积不等的几块土地[4]或指农户经营至少一块以上分开的土地[5]。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土地投入利用的最基本特征是: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多,并且每块土地的面积都很小;前者可称之为土收稿日期:2010-09-25;修订日期:2010-1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4,40801063)第一作者简介:吕晓(1984-),男,山东茌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E-mail:xl1030@foxmail.com*通讯作者简介:黄贤金(1968-),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S300000423M),主要研究土地经济与政策、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E-mail:hxj369@nju.edu.cn①本文所指土地细碎化,在内涵上均为农用地或耕地的细碎化,不涉及建设用地;有学者也将细碎化称之为零碎化,在本文所参考的文献及笔者个人的理解上,二者内涵是一致的。2地规模经营问题,后者则称之为土地细碎化问题[6]。一般来讲,所谓农地细碎化,就是一个农户经营一块以上的农田,这些田块分布在居住地周围,相互不连接,但在一定合理的距离之内[7],表现为“受人为或自然条件的影响,农地难以成片、集中、规模经营,土地利用呈插花、分散、无序的状态”[1]。由此可见,多块土地互不相邻并且面积较小成为农地细碎化两个必须同时具备的必要条件。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土地细碎化便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①农户拥有多块互不相邻的土地;②地块平均面积过小以至于存在未实现的地块规模经济;③地块的分割与地形无关,并且可以通过交换实现合并[8]。因此,每个农户所经营的地块数量、平均每个地块的面积以及地块距离家的距离等3个指标常被作为表征农地细碎化程度的指标纳入有关经济学模型进行探讨。农地细碎化既是农业经济现象,也表现为一种地理景观。因此,国外有学者选取农场规模、地块数量、平均地块规模、地块粒度分布、地块的空间分布以及地块形状特征等6个景观格局指标来全面衡量细碎化程度[4,9-10]。但由于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计量模型限制等因素,目前的已有研究尚不能将全部6个指标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于是King,Burton(1982)构建了较为简便的3个综合指数——S指数、J指数、I指数,表达式分别为[4,6,9-10]:n2ii=1n2ii=1S=1-(),nii=1nii=1J=,ni=11I=n100i。其中,n指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αi指第i个地块的面积,ω指地块间的距离或每一地块到家的距离。S、J值均介于0-1之间,S值越大,则农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而J值越小,则农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可以发现,3个指数均将地块的数量与地块的面积纳入了模型,但都难以区别到底是地块的数量还是地块的面积所产生的影响,其中I指数对距离的描述也比较模糊,地块间的距离、地块到家的距离都可纳入模型,但其作用差异很难分辨[6,11]。综上所述,微观尺度下基于经济学视角探讨的农地细碎化内涵已经较为清晰,且基本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但由于数据获得的困难性,目前已有的经验分析绝大部分采用农户拥有地块的数量、平均每个地块的面积、地块到家的距离或S指数来衡量农地细碎化程度,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景观,目前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农地细碎化进行探讨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孙雁、赵小敏(2010)借鉴土地格局领域的研究思路,在中观尺度上基于分宜县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矢量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对乡镇层面的土地利用细碎化进行研究[12],开拓了农地细碎化研究的视角与领域,深化了农地细碎化3研究。但是如何将其研究尺度、方法与经济学领域的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相结合成为值得关注的新问题。2农地细碎化研究的主要内容2.1农地细碎化的成因中国农地细碎化只是一种合乎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在政治、经济、技术、制度、人口、生产力、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13]。综合众多农地细碎化研究成果,结合表1可见,除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这段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导致的农地集中化形成规模经营以外,中国的农地一直处于细碎化状态,且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许庆等(2007)使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我国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共同建设的农户粮食调查数据库研究显示,吉林、四川、江西和山东四个省份在1993、1995、1999和2000年4年中农户所拥有的平均地块数分别为4.35、5.26、5.10和4.95块[7]。表1中国不同时期农地细碎化状况比较Table1ThecomparisonoffarmlandfragmentationindifferentperiodsinChina地点年份块均土地面积(hm2)户均地块数家庭经营规模(hm2)河北定县(现为定州市)①19280.287.635中国②1929-19330.385.602.10中国③1984-19859.700.62山东青州、龙口、新泰④20000.0456.07浙江鄞县、温岭、江山④~20000.084.50中国⑤20030.0875.720.501江苏兴化市⑥20060.133.000.34黑龙江宾县⑥20060.234.001.41江苏南京市⑦20070.0963.680.35江苏宿迁市宿豫区⑧20080.0923.160.29辽宁昌图县○920090.193.540.70资料来源:①为周应堂、王思明对《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进行整理后的数据,引自参考文献[13];②为抗战前金陵大学的卜凯先生(John.L.Buck)对全国22各省份的调查数据,引自: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3;③为1984-1985年全国性普查数据,引自参考文献[6];④为田传浩等人2000年7-9月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引自参考文献[36];⑤为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2003年统计汇总数据,引自参考文献[7];⑥为2006年王兴稳等人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引自参考文献[11];⑦为2007年刘涛等人的实地调查数据,引自参考文献[34];⑧为笔者所在课题组2009年8月份在江苏省宿迁市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样本为3个村,共178户,反映了2008年的农户土地利用状况;⑨为2009年李庆东等人的实地调查数据,样本仅为一个村,引自:李庆东,王秋兵,钱凤魁,等.农户耕地经营细碎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30-232。农地细碎化的成因可归纳为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条件[6],农地资源稀缺、农地质量不均[14]、自然灾害频繁等。其中,地形条件、自然灾害等原因4形成的农地细碎化比较多见,且常常难以避免。而农地资源稀缺及其分布不均与中国庞大的人口现状相结合所构成的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现状成为农地细碎化的根本原因[15]。另外,传统的平均主义与诸子继承思想、家庭规模缩小、农地功能变迁以及农地产权制度等构成了农地细碎化的社会与制度原因[6,11,13-15]。而对农地细碎化成因的解释,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供给面解释、需求面解释[9,16]。前者将细碎化看作是农户的外生变量,如由于继承制和人口压力所引起的土地相对稀缺以及共有产权的瓦解;后者将细碎化视为农户的选择变量,假定细碎化的私人收益大于成本[16,17]。中国农地细碎化的成因既有供给面的影响又有需求面影响。前者主要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后者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地块离家远近按人口均分土地的形式[18]。叶春辉等(2008)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发现农地细碎化的存在与土地的私有或者公有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产生和中国极高的人地比例、传统的诸子均分财产制度以及投资性质的不在地地主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还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直接影响[19]。许庆(2008)则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探讨了土地细碎化的成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细碎化现象的重新出现,是集体化大生产的人民公社崩溃之后,取而代之的以家庭为最基本生产单位的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后果[20]。王俊(2010)认为,从以计划逐步向以市场为要素配置基本手段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中,劳动力兼业化、土地细碎分散化、资本投入有限性的均衡状态成为目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背景,兼业化作为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土地要素的细碎分散化和资本要素的有限性投入配置模式[21],当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兼业化与农地细碎化之间应该有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农地细碎化显然成为外部制度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农地细碎化现状的形成受到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从已掌握的文献来看,除了谭淑豪等(2003)[18]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对村庄与农户层面的农地细碎化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外,对农地细碎化成因的研究绝大部分均为基于经验分析的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2.2农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农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复杂性。Bentley(1987)、Blare(1992)等认为在农业生产高风险、人地比例高尤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等特定的条件下,农地细碎化利于多样化生产经营,可以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9,16];另外,Fenoaltea(1976)认为当农业经营对劳动力需求有很强的季节性时,如果不存在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地细碎化可以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17]。Falco等(2010)通过对保加利亚农场的调查研究发现,农地细碎化的影响是双面的,首先它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5但是它却对种植多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而种植多元化又促进了农场利润的提高[22]。而Jordan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