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游戏化情景,增强小班数学活动的趣味性贾卫灵,毕业于南开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幼教一级,天津市西青区第一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备课,并作好活动后的反思。在西青区第一届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小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尤其喜欢游戏,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将小班数学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使幼儿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所谓数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具体说来有以下方法。一、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创设游戏化情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知识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就变成了最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与生活有关的有趣的数学小游戏,来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如:吃点心饼干的时候,教师创设了“变魔术”的游戏情景。看哪个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把饼干变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等。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向幼儿渗透数学教学内容,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自然,轻松有趣,消除了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了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创设游戏化情景,在教学中学习数学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最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游戏,将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游戏形式多样,如集体游戏、小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个别玩的游戏等。但在创设游戏情景时,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小班幼儿的游戏应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幼儿“一一对应”时,笔者设置了幼儿百玩不厌的“娃娃家”活动情景,孩子们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放物体,给“客人”喝茶时,他们会很认真地数一数,几位客人拿几个杯子等。不难看出,幼儿“招待客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在生活情景中自然地“用”数学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类游戏时,应注意情节的安排须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初步知识,并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规则也不能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三、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创设游戏化情景,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区域设置时,数学操作区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在数学操作区内,通过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情景,自主地运用各种系统的、合适的材料,通过亲自摆弄、操作,来发现物体间的数量关系。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排序的规律,笔者在数学操作区布置了“给妈妈串项链”的活动情景。幼儿可以串一种颜色的、几种颜色间隔的、五彩缤纷的项链,在操作中使幼儿理解简单排序的规律。通过寓数学教育活动于区域操作中,更能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和自然有趣的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让幼儿在和数学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克伍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好的教育必定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景,在这一情景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对于小班的数学活动,教师巧设游戏情景,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景之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喜欢上并学好数学这门学科。(责任编辑杨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