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赤星病TobaccoBrownLeafSpot烟草赤星病是世界各地烟草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1892年首次在美国报道以来,曾几次给世界烟叶生产造成严重损失。1967年,由于赤星病流行曾使山东省烤烟均价下降约一个等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星病在我国各主要产烟区危害日趋严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已成为我国烟草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叶部病害。症状发生于大田生长期,特别打顶后易感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花梗和蒴果。叶片发病多数从下部叶片开始,并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初为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成为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直径1~2cm,并有赤褐色同心轮纹。病斑边缘明显,易破碎,外有黄色晕圈。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霉层。病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叶片大面积枯焦,破碎。叶脉、茎、花梗等染病时,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凹陷,高湿条件下形成的病斑较干燥条件下大。病原病原为细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ies)Keissler,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病斑上的黑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暗褐色,单生或簇生,无分枝,膝状弯曲,有1~3个分隔。分生孢子褐色,单生或串生于孢子梗顶端,倒棍棒形,基部大,顶端较细,多有喙,具1~3个纵隔和3~7个横隔。该菌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明显。研究发现,致病力强的菌株产毒素能力强,产孢量少,人工培养菌落灰黑色。致病力弱的菌株产毒素能力弱,产孢量大,人工培养颜色黑色。该菌最适生长温度25~30℃,低于5℃或高于38℃病原菌停止生长。赤星病菌在pH3.0~10.2均可生长,最适为pH5.5。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施用掺杂病残体的粪肥也可传病。当春季日平均气温7.8℃,相对湿度50%条件下,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即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并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据观察,降落到幼嫩叶片上的分生孢子在有水膜时很快萌发,并在叶表面生长形成很长的芽管,但在幼叶上很难侵入,或偶而侵入发病也很轻,病斑直径不超过1mm。而在下部老叶上,病菌很容易萌发侵入,在叶表面有水膜时,18℃8h即可侵入。一般最容易从叶表皮毛基细胞、叶缘、叶耳及伤口侵入,也可从气孔或直接侵入,2~8d后即可形成病斑,病斑上可重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经传播扩散引起多次再侵染。赤星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性、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据国外报道,不同的烟草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对赤星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如Coker298,对赤星病表现很强的抗病性,但未发现免疫的品种。种植感病品种是赤星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对赤星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幼苗期抗病性强,一般很少发病。大约底脚叶成熟后进入感病阶段,按叶片成熟先后,病害逐渐由底叶向上部叶片扩展。赤星病的发生与年份间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年份间的雨量、雨日数。我国山东、河南等省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而8月份大部分烟叶正处于感病阶段,因此,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病害扩展迅速。在此阶段若雨量大,雨日多,常导致病害流行。相反,若7~8月份阳光充足气候干燥发生则轻。若昼夜温差大、土壤潮湿、夜间结露时间长,也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温度一般不构成限制因素,研究表明,烟株下部叶片开始进入衰老阶段,当温度≥23℃赤星病开始发生。在大多数烟区,从病害初发期至叶片收烤结束,温度一般都能满足病害发生的需要。移栽期和栽培管理方式对病害发生有一定影响,播种早,移栽早,成熟早的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与其他矮秆作物如花生、绿豆、甘薯间套作的烟田,由于通风透光好,发病轻;种植密度大,田间环境荫蔽,氮肥施用量偏多,发病重。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较明显的差异,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较抗的品种有K346、Coker176、许金4号、中烟90、中烟86、辽烟10、净叶黄等。2.加强栽培管理利用地膜覆盖,发展春烟,早育苗早移栽,及时采收及时烘烤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据山东、河南省经验,种植春烟一般在8月中旬即能烤完,使烟草感病阶段避开雨季。适当加大行距或与矮秆作物间作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不利于病原物的繁殖和侵染,可减少发病。合理施肥,尤其注意氮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贪青晚熟,增加感病机会。适当提高钾肥用量,于团棵期、旺长期、平顶期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可增强烟草的抗病性,使病害明显减轻。科学打顶、适量留叶、及时清除底脚老叶,可防止病害发生蔓延。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田间出现零星病斑时开始用药,先摘除底脚老叶,然后喷施50%退菌特或50%施保功或40%菌核净,一般7~10d喷1次,连续2~3次;若喷后遇雨,雨后应补喷。为防止产生抗药性,可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常用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速克灵、50%扑海因、75%百菌清等。另外,多抗霉素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