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感知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感知城市评价与实证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感知城市定义感知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感知城市技术路径是以物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摄像机(IPCam)、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等技术,实现信息感知,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实现信息承载和传输,通过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模式实现城市各类应用与服务。1.1.2感知城市内涵感知城市的内涵是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治理精准高效。城市环境完备智能是指城市的感知终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具有能够全面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服务传递和业务协同,人才培养、资金使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造就城市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经济活跃创新是指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具有强大的创新发展能力,经济主体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使竞争力与活跃性突出。城市服务均等灵活是指在关系民计民生的医疗、教育、交通、水电气服务等领域,充分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手段,为所有市民都能够提供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城市市民幸福现代是指市民具备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应用网3络与电脑、手机各类终端设备,熟练获取各类社会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和谐、市民幸福。城市治理精准高效是指政府部门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按需共享、业务流程高效协同,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1.2研究背景1.2.1城市信息化发展历程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产品在许多城市领域开始应用,但城市信息化真正兴起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一批专家学者提出“数字城市”概念之后。随着新闻媒体对“数字城市”或“城市信息化”概念、理论和建设动态的不断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表示要建设“数字城市”,随后一些单位和部门启动了自身信息化建设。2002年是个转折年,这年电子商务泡沫破灭,电子政务开始逐渐热起来,电子政务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龙头。近些年来,关于城市信息化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开始兴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开始介入,并在各种会议上发表言论,城市信息化逐渐深入人心。总的来说,我国城市信息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概念导入阶段(1998-2000)在这个阶段,理论探讨多、实际行动少。学术界提出了“数字城市”概念,新闻媒体陆续刊登这方面的文章,一些城市零星地开始了信息化建设。(2)实施起步阶段(2000-2002)在这个阶段,一些先行城市开始成规模地开展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这些城市的信息化工作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产品的试验场,为后进城市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3)规模发展阶段(2002-2008)在这个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城市信息化建设,产业界研发了大量软硬件产品并积极向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推广。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等部委开始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带动了地方政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许多IT厂商由原先卖单一产品转变为卖解决方案,并主动与地方联系信息化方面的工程项目。IT集成商、国外IT产品代理商、咨询公司等开始大量出现。城市信息化方面的会议、论坛、展览等也开始大量出现,理论方法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4)集成发展阶段(2008-)随着城市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单项应用系统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杭州召开了深化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提出2009年电子政务工作要着力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杨州召开了全国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经验交流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提出要以满足各部门业务应用开展作为推进信息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跨部门协同应用。开展统筹协调的重点是协调各部门业务应用对信息共享的需求。1.2.2感知城市发展背景(1)技术背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一份题为《TheInternetofThings》的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InternetofThings”,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AnyTime、AnyPlace、AnyThingsConnection),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的发展愿景。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目前,影响全球物联网发展的4个主要关键技术为:RFID、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这4种技术也代表着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研究热点。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IaaS、PaaS、S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用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5需的服务。(2)政策背景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现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作出迅速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温家宝总理将物联网定位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这标志着物联网已正式进入我国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当前要“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争取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预见,感知城市建设将在中国各地全面铺开。1.3研究意义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大趋势下,城市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基本动力,中国城市人口已超过6亿,城市化程度近50%。美国和日本的前5大城市GDP贡献率都达到全国的70%以上,英国、法国最大城市的GDP贡献率都达到全国的20%以上。各城市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竞争力,包括加强政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与聚集、信息化等,其中信息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不可替代的创新与竞争能力,为个人的文化、生活提供更智能、安全、便利服务,为政府、组织提供更智能、高效的管理手段。随着传感器种类的丰富和功能性能的完善,承载网络的丰富、融合和演进,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普及,感知城市的竞争力将日益增强,感知城市建设已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当前,中国感知城市建设刚刚起步,驱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政策引导、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目前“感知中国”已是国家重点战略方向,物联网等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城市建设对感知技术的显性、隐性需求不断呈现。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评价体系推动中国城市从发展物联网产业至深化应用的有机衔接,贯彻落实国家的“感知中国”战略。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3.1引领感知城市发展理念,强化建设意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与建设重点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战略方向,这取决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理念的先进性。二是技术发展,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同,如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时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点是硬件采购与单机应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始向网络基础建设、信息互通扩展;在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以后,数据中心建设与数据大集中成为信息化建设一大特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能够迅速把握先进技术,具备超前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城市,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则更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当前,随着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一轮技术创新形势下,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最先启动感知城市建设的城市也必将在下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中占据先机。而感知城市建设,作为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建设理念,需要一个逐渐被各城市认识、理解、落实的过程。感知城市评价研究提出感知城市定义与内涵,加深城市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评价体系设计,提出感知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效益衡量方式,为感知城市落实提供行动参考。从而缩短从认识、理解至付诸实施的过程,加速感知城市建设推进,促进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良机,提升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1.3.2评价感知城市建设现状,规划未来发展一个城市的信息化发展规划通常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深刻分析理解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发展重点,指引信息化战略方向;第二步,全面了解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作为制定信息化规划的基础;第三步,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了解与先进经验总结,为城市信息化规划提供借鉴;第四步,结合以上研究,制定城市信息化规划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提出信息化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在以上四个步骤中,深刻了解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是城市开展信息化规划的基础,是保障规划具有可7操作性的必备条件。在感知城市理念下,对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感知城市评价从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感知服务、市民幸福、智能治理等维度,以感知技术应用为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兼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两个层面,有助于城市按照“感知中国”战略清晰认识当前建设实际,并指导规划制定,以更高效地落实感知城市发展理念。在感知城市建设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感知城市评价能够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总结,查看建设效果,以及时调整完善后续实施方案,保证感知城市按照循环优化的路径高效开展。图2:感知城市评价作用机制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和资策会1.3.3推广感知城市建设经验,提升建设效率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得分情况的纵向比较,能够直观找出感知城市建设的相对优势与相对不足,通过各项指标得分情况在不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能够直观找出不同指标项的先进城市。因此通过感知城市评价,有助于感知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的发掘。本次感知城市评价研究选择了北京、天津、南京、郑州、淄博五个城市,在评价各城市的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感知城市建设特点与亮点,将具有特色与推广意义的感知应用工程或做法,形成感知城市特色案例,以供其它城市学习参考,提升先进建设经验的社会带动效应。1.4感知城市评价体系1.4.1感知城市评价体系制定原则统计指标和调研指标相结合,力求准确全面。感知城市评价的指标选定采用统计指标和调研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以统计指针为主,确保数据资料的准确与可信度,降低人为因素能造成的偏误;辅以问卷调查等方式,补充统计资料的不足,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力求体现特色。感知城市评价指标采用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锁定80%为通用指标,作为评量感知城市的共同基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特色指标占20%,由各城市阐述感知化发展与建设特色,通过专家对所述特色进行审定与评分,挖掘可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