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介词、连词一、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方向、对象、方式、处所、时间等的词。古汉语介词词组作补语的机会多。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古汉语介词的宾语可以前置。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古汉语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古汉语介词词组不能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一定要加强。1、于(於、乎)“于”当是“吁”的本字,本义是口出气。假借来表示存在义,并虚化为介词。“於”、“乎”上古均与“于”音近(于,匣母鱼部;於,影母鱼部;乎,匣母鱼部),也被假借来表示介词“于”的用法。故三字在介词用法上相通。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经·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国语·句践灭吴》)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引入比较的对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庞涓恐其贤于己。(《史记·孙膑》)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郤克伤于矢。(《鞍之战》)动词,存在引入处所引入时间引入对象涉及的对象比较的对象行为主动者2、以(耜)“以”本义是“用、使用”,动词。后虚化为介词。引入行为动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实物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法议》)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引入行为动作所依据的抽象条件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以近知远,以一知万。(《荀子·非相》)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论语·八佾》)夏后氏以松制造牌位,殷人以柏制造牌位。引入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动词,用工具、材料等实物抽象的条件资格身份地位原因引入从事行为动作时的资格、身份、地位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3、为(wèi)爲“为”的本义是“劳作、从事、做”,动词。后虚化为介词。子产是以能为郑国。(《左传·襄公十一年》)子产是以能为郑国制定政策。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引入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太子怒,入,为王泣。(《史记·大宛列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阍人为君在,弗内也。(《礼记·檀弓》)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夫山木为良匠所度。(《文心雕龙》)动词,做服务对象关涉对象原因主动者目的二、连词用来连接词、词组、句子以及段落,表示两部分之间各种关系的词。1、与(與)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则与(樊哙)斗卮酒(《鸿门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与”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表示并列关系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语·越语》)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介词“与”常引入行为动作的伴随者,其前后的成分不是并列的,有主次之分。介词: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连词: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2、而《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段玉裁注:“而,须也,象形。”又:“引申假借为语词。”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麟之而。(《考工记·梓人》)髵联合结构中的“而”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龙说赵太后》)察言而观色。(《论语·颜渊》)表顺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五蠹》)表逆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吕氏春秋·察今》)偏正结构中的“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主谓结构中的“而”表示转折或假设,是一种逆接。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苏轼《韩文公庙碑》)人而无知,与木何异?(范缜《神灭论》)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3、则《说文》:“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法则,假借为语词。”戴侗:“刀、贝,古之货币也,轻重有则,故取义焉,因之为法则、典则。”“则”古音精母职部,“即”古音精母质部,二字音近。表两件事情时间上相承至则围王离。(《项羽本纪》)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表两件事情因果、情理上的联系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苏轼《日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表假设,有“如果”、“假如”的含义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表让步关系,有“虽然”、“倒是”的含义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4、之之介词说马建忠、黎锦熙、王力助词说张之强、朱星等连词说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的’同它前面的词或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可以作句子的各种成份,‘的’字的附着性很强,而‘之’字只能用在定语和中心语的中间,中心语不能没有,”又:“‘之’和‘的’的语法作用并不是一样的,‘之’字的作用倒是同连词‘与’比较类似,连词‘与’是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前后并列的两个成份,而‘之’字却是用在偏正结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因此,应归到连词一类。”张之强《文言语法基本知识》:“助词‘之’,主要用法有四种,即:用在名词和它的修饰语之间,用在主谓结构之间,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用在语末。”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炎帝之少女。(《精卫填海》)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他笑了。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他的笑傻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