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简介设计理念方案概述个人体会目录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座落在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路,占地71.9亩,建筑面积56亩,内设设“序厅”、“走进地球”、“打开宝藏”、“辛勤耕耘”、“沧海桑田”、“保护地球”、“石之瑰宝”八个主要展厅。博物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是人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的极好课堂。设计理念——破土而出的岩石从查得资料得知,资料整个地质博物馆设计将建筑的视觉形象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和设计依据上。作为今后该地区的景观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不仅表现出地质博物馆应有的建筑气质和时代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更深入地体现湖南这片古楚之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地域特色。从而把地质博物馆这种重要的文化建筑的深刻精髓表达出来。作为长沙新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地质博物馆是作为重要环境中的重点建筑,建筑结合“地质”功能,提出了“从大地破土而出的岩石”这一切合建筑自身的概念,地质博物馆便是这一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一块天然的矿石。设计理念——多角度的矿物晶体在整个设计中,突出湖南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地质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特设一“湖南广场”,将湖南地图作为景观元素设置在建筑平台上,以更好地体现湖南地方文化特色。设计中以“褶皱、折叠”为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法,通过各个底面、立面、屋面的折曲变形来表达地质的概念,体现了地质博物馆的独特特征,并形成“矿石”的造型意向。把博物馆建筑本身用类似不规则的多面体轮廓去表现,从而创造一个特异的实物空间,既可完全避免一般建筑存放不同实物博物馆的平庸感,又使这一地质博物馆本身也象从自然演变、地壳运动、地层断裂而产生的多次裂变、解体又溶合而成的物体——一组多边形、多角度的地质矿物晶体。设计理念——楚文化特色地质博物馆东侧为湖南省科技馆,其设计手法以曲线为主,造型柔软繁复。湖南地质博物馆则以简洁有力的斜线造型与之相对,成为了新行政中心大楼的两个有力对景。博物馆主入口布置在西北侧广场,通过建筑挑空景观特色等设计手法突出入口的大气辉煌。此外,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三湘大地悠厚绵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域文化。同时建筑设计充分尊重基地的文脉特征,使楚文化的精髓得以表现。楚既是历史概念,也是地理概念,湖南是春秋时期古楚国的一部分(其地域还包括湖北等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楚为代表的南方即形成了与以秦为代表的北方迥异的文化和艺术个性。楚文化和艺术充满了灵动飞扬、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与雄壮威严的北方风格相互对比,形成了反差极大的南北文化艺术流派的风格。整个地质博物馆的褶皱的建筑造型体现了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建筑理念,而且它随机凸起和凹陷的建筑表达的方式也体现了楚人飞扬不羁、充满幻想的内在精神,是楚文化特色的典型体现。方案概述——主入口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定点于湖南省政府中心区文化公园旁,即天心区杉木冲路旁,东临中心区绿化带,西临群艺馆,南至群艺路,北至杉木冲路。建筑基地西北边地势高于东南面,建筑的主要开口朝向东面,引导人流通过次要干道进入基地,使之远离喧闹的主要干道。建筑功能上分为办公部分和展示部分两个主要的部分,中间由一个大型的水景入口庭院连接两个主体部分,使整个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首先人流从杉木冲路经入口绿化广场进入建筑基地,通过转折变幻的踏步由主入口进入到建筑的入口门厅,人们再从通高的玻璃雨篷进行分流,玻璃雨篷上缓缓的水幕顺着玻璃流人中心水池,最后人们进入各自的归属空间。方案概述——功能分区(办公)办公部分为三层,总建筑面积8780m2。一层为报告厅、国土资源厅、办公室、期刊电子阅览室、地质资料室、藏品室等功能用房(见图3)。二层主要为测绘资料室、地质资料室、图书资料室以及一些办公室和期刊室。三层则为各种小型办公室、土地资料库、计算机技术用房和设备房。同时三层设有大型的屋顶花园供办公人员休息。办公人流则由各自不同的入VI进入各自不同的办公空间,整个办公部分建筑是由一个三层通高的中庭组织的,各种大办公室和小型的办公室以及各种会议室分布于中庭周围。办公人员就在这样一个开敞的办公空间办公,这将给办公过程带来乐趣并能充分地缓解办公压力。方案概述——功能分区(展厅)展示部分总共分两层,总建筑面积7954m2。一层为恐龙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生命演化展厅、环境展厅、地球奥秘展厅和奇石、宝石、玉石展厅以及其他服务用房(见图4)。二层主要为临时展厅和一些行政办公室及部分功能用房。展示人流经由巨大的人口灰空间进入展示厅,首先由序厅过渡进入两层通高的展示大厅,中庭周围依次布置有各个展示空间。人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观看。整个展示大厅空间景观非常丰富,并且在巨大的中庭空间中又有大型的景观楼梯来点缀,所以整个观展过程也将给参观者带来无限的惊奇和乐趣。个人体会图片欣赏图片欣赏参考文献《山西建筑》第33卷第34期2007年12月照片来源:雷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