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感染性皮肤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美容皮肤科学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盛冠麟第七章感染性皮肤病知识目标掌握带状疱疹、疣、体股藓、手足癣、甲真菌病、毛囊炎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指导、美容养护措施及预防。技能目标熟练掌握重点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技术并能进行美容养护、治疗技术操作及预防保健指导。态度目标培养服务意识,关爱求美者身心健康。本章学习要点1969年,Whittaker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生物细胞结构和营养方式的不同,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五界分类系统概述我国学者陈世骧教授在五界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缺陷,加了一个病毒界,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两总界(六界)系统。病毒定义: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易感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特点:1.结构简单2.亲嗜有别3.自身免疫第一节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疱疹型病毒新生物型病毒红斑发疹型病毒一、带状疱疹带状疱疹VZV: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淋巴结肿大。[病因与发病机制]VZV现已命名为人疱疹病毒3型(HHV-3)病毒呈砖形,有立体对称的衣壳,内含双链DNA分子,只有一种血清型。VZV对体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的痂内很快失去活性。[诊断]1.前驱症状:1-3天,局部痛觉过敏现象;2.好发部位:位于身体一侧,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3.皮损表现: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常伴神经痛;疼痛性质:深在的持续性疼痛,刺痛、刀割样痛、电击样,激发性疼痛4.病程及预后:2周一般不超过1月,患病后具备终身免疫极少复发。11%53%20%15%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周围神经三叉神经分布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则称为PHN。诊断要点及鉴别: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疱底刮取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前驱期或无疹期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鉴别,发疹后应与单纯疱疹、脓疱疮鉴别。带状疱疹与单纯疱疹的鉴别病名致病病毒好发部位皮损特点自觉症状预后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胸背、腰腹、头面、四肢等周围神经分布区域红斑及簇集的水疱,呈单侧、带状分布疼痛灼热不复发单纯疱疹人单纯疱疹病毒皮肤粘膜交界处红斑、水疱簇集成群在一处灼热瘙痒易复发西医预防和治疗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1.内用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核苷类药物早期足量应用。止痛酌情选用。同时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糖皮质激素有争议。2.外用药物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合并眼部损害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滴眼液3.物理治疗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缓解疼痛,促进恢复。中医辨证施治1、内治:⑴肝经郁热症状: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燥易怒,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治则:清肝泻火、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⑵湿热蕴结症状:红斑色淡,疱壁松驰,疼痛略轻,口粘不渴,食少纳差,大便不爽。舌脉:舌淡胖,苔白或白腻、黄腻,脉沉缓或滑。治则:清脾除湿、解毒和胃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⑶气滞血瘀症状: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脉:舌黯,苔白,脉弦细。治则: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等2.外治:⑴初起用三黄洗剂外涂,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⑵水疱破后,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水待凉后湿敷;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⑶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二、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病因与发病机制]HSV为双链DNA病毒,呈球形,外周由核衣壳及病毒包膜组成依据病毒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I型(HSV-1头面)和II型(HSV-2躯干腰以下)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HSV沿神经末梢上行初发感染神经节内长期潜伏各种诱发刺激病毒可被激活至神经末梢分布的上皮疱疹复发[诊断]初发型(1)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咽等部位皮损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红斑、浅溃疡疼痛较明显,可伴有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痛。自然病程1-2周。(2)新生儿单纯疱疹70%患者由HSV-2型所致表现为皮肤(尤其是头皮)、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分为皮肤-眼睛-口腔局限型、中枢神经系统型和播散型,后两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3)疱疹性湿疹常发生于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多由HSV-1所致皮损表现为原皮损处红肿并出现散在密集水疱或脓疱,融合成片,水疱中央有脐凹,周围有红晕复发型指部分患者原发感染消退后受到诱发因素刺激而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早期局部自觉灼热,随后出现红斑、簇集状小丘疹和水疱,可融合,数天后破溃糜烂、结痂继而愈合。好发于口周、鼻腔周围、外阴,也可见于面部或口腔粘膜等部位。细胞学检查PCR免疫荧光法病毒培养鉴定血清学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根据簇集性水疱,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及易复发等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本病应与带状疱疹、脓疱疮、手足口病、丘疹性荨麻疹等进行鉴别。[预防和治疗]内用药物治疗初发型频繁复发型感染症状严重外用药物治疗3%阿昔洛韦软膏硫黄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软膏新洁尔灭溶液含漱。第三节疣疣(verruca,wart)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感染密切相关。病因与发病机制HPV属乳头瘤病毒科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主要是直接接触或自体接种而传染。HPV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增生。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临床表现1.寻常疣(verrucavulgaris)好发于手指、手背、足和甲缘等处。皮损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依部位及形态可分为甲周疣、甲下疣、丝状疣、指状疣等。2.跖疣(verrucaplantaris)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皮损因受压形成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绕以角质环,疼痛明显。去除角质层下方为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小黑点。多个角质软芯形成镶嵌疣3.扁平疣(verrucaplana)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光滑丘疹,圆形或椭圆形,正常肤色或淡褐色,数目多且密集。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淡褐色•皮肤色自体接种反应(Kobner现象)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典型皮损即可做出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跖疣应与鸡眼、胼胝鉴别。预防和治疗1.外用药物治疗适用于皮损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者。0.05%-0.1%维A酸软膏外用;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外用;平阳霉素疣体根部注射。5-氟尿嘧啶软膏外搽,因可遗留色素沉着,面部慎用。2.物理治疗包括电灼、冷冻、激光、刮除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3.内用药物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治疗药物免疫调节剂,中药等试应用。第二节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真菌生活习性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甲醛、苯酚、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可迅速杀灭真菌真菌的分类根据菌落形态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大类:酵母菌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霉菌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又称为丝状真菌。真菌病的分类根据真菌入侵组织的深浅,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引起皮肤癣菌病简称癣,一般按发病部位命名。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统称为癣。如手足癣、头癣。真菌检查方法1.采集标本2.检查方法⑴直接涂片⑵培养检查⑶滤过紫外线检查一、体股癣:体癣: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浅部真菌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由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疣状毛癣菌(T.verrucosum)、犬小孢子菌等感染引起。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身感染(由手、足、甲癣等传染)而发生。1.体癣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损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常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2.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亦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皮损与体癣相同。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二、手足癣:手癣:指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感染;足癣:则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跖、足跟和足侧缘。本病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90%。【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根据临床特点不同,手足癣可分为三型1、水疱鳞屑型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水疱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的糜烂面,水疱经数天后干涸,呈现领圈状脱屑。皮损可不断向周围蔓延,病情稳定时以脱屑为主。2、角化过度型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皮损处多干燥,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易发生皲裂,皮损可向手、足背蔓延。一般无瘙痒,有皲裂时疼痛。3、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好发于指(趾)缝,足癣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手足癣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可明确诊断。本病需与湿疹、汗疱疹、掌跖脓疱病等进行鉴别,真菌镜检是主要鉴别手段。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属(糠秕(kāngbǐ)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皮肤浅表角质层慢性真菌病,皮损对位于汗腺丰富处,故俗称汗斑。【病因及发病机理】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菌,此菌系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让化成致病性菌丝型,引起皮肤发病。三、花斑癣淡褐色或棕黄色豌豆至蚕豆大小的斑片糠秕状鳞屑临床表现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劳动、日晒或多汗时可有瘙痒痒感。男性较为多,男女之比为7.45: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我国报道最小者1周岁,最大60岁。慢性病程,常冬天减轻,夏天加重。皮疹好发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躯干、颈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类圆形斑疹,反光性强,表面覆以极薄的糠秕样鳞屑。多数患者的皮损弥漫、对称,斑疹与皮肤取平或起,境界清楚。【临床表现】根据皮疹形态可分4型。1.花斑型:初起呈淡褐色,表面发亮,以后出现色素减退。由于新旧皮损混在一起,而呈花斑状。2.毛囊型:损害沿毛囊分面,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鳞屑极薄。3.白斑型:除去鳞屑或痊愈后,遗留色素暂时减退。此型预示本病处于缓解阶段。4.斑片型:此型损害较少,一片或数片,表面鳞屑较厚,色泽较深。白癜风均为色素脱失减退花斑癣致病菌为真菌感染白癜风边界清晰色素沉着,无鳞屑痒感,真菌镜

1 / 1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