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1-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符翠茹摘要: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对于依恋的研究已经逐渐地由婴幼儿的研究焦点发展到成人依恋的研究,与他人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个体成长中心理的发展。文章通过综述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我国,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有着较强的相关,而在心理健康的某些具体症状上,如抑郁、孤独感等更是与成人依恋的不安全类型关系显著。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希望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并进而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一、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二、不同依恋方式的个体在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三、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相关。关键词:大学生;依恋关系;孤独感;关系;心理健康;抑郁;社交焦虑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第1章成人依恋概念国外许多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结果认为,依恋类型的不同会带来不同性质的行为和社会认知,它也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状况。Bowlby就曾指出,儿时的经历和亲密关系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文章通过综述我国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其焦虑、抑郁以及其它的负性情绪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关于依恋的研究最初是对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如母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最早提出依恋的感念。他在依恋的定义中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得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1[1987年,Hazan和Shaver将Bowlby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拓展到成人阶段,认为即使再去爱成人阶段,也会表现出如儿童依恋一样的个体差异。自此以后,成人依恋逐步地成为依恋研究的焦点。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2[。Berman和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寻求和保持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得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3[。我国吴薇莉定义为“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4[。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3-第2章成人依恋的类型Hazan与Sperling提出,成人依恋的类型与在婴儿中发现的依恋类型相一致,即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恐惧--回避类型,提出一个两维的依恋模型,分别是自我—他人和积极—消极,概括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由此区分和定义了个体的四种依恋风格(Bartholomew,1990,1991),分别是安全型(secure)、迷恋型(preoccupied)(也有译为先占型、卷入型、专注型、矛盾型的)、冷漠型(dismissing)(也有译为拒绝型、忽视型、排斥型、回避型的)、恐惧型(fearful)(也有译为害怕型、混乱型的),后三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5[。安全型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感到舒适,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的评价依恋关系。认为关系有价值,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而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成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的经历及其意义。迷恋类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表现出对过去经历理解的混乱,对人际关系过度沉溺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拒绝类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他们回顾特殊事件有困难,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的个体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6[。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4-第3章成人依恋的测量国外成人依恋的测量开始于1985年由George,Kaplan和Main创建AAI测量工具,而关于成人依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工具的开发和研究,在对成人依恋的描述上,各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会谈、问卷分类评估和量表。会谈类测量工具主要有成人依恋访谈(AAI)、当前关系访谈(CRI)以及依恋访谈(AI)。问卷分类评估包括成人依恋Q–分类(AdultAttachmentQ–sort)和婚姻Q–分类(MaritalQ–sort)。成人依恋测量量表包括成人依恋问卷(AAQ)、成人依恋类型(AAS)、交互依恋问卷(RAQ)、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CR—R)、10条目依恋量表(10AS)和成人依恋量(AAS)。在我国,成人依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大部分的理论构建都是基于国外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成人依恋还未进行过具体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修订的成人依恋量表有成人依恋问卷(AAQ)、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的两个版本等。而在大学生成人依恋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有:①MaryMain等人的成人依恋访谈(AAI),]7[它是一种儿童期依恋关系和意义的半结构访谈。这个访谈要求被试描述他们的父母,用一些具体事例来解释和支持这些描述,描述父母对痛苦的典型的反应,讨论目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该访谈在国内使用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②Bartholomew和Horowitz编制的《关系问卷(RQ)》,]8[该量表包括四段对成人依恋原型的描述,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5-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该问卷在国内使用时也进行了适当的修改。③Brennan,Clark和Shaver编制的《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9[原量表于1998年编制,共有36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分量表,分别由18个项目组成。该量表在中国修订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6-第4章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国外已将孤独感作为评定个体心理健康的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得研究显示安全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较低,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越不感到孤独;而回避型或者是矛盾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较高,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越容易感到孤独。其中矛盾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要略高于回避型的大学生。因此可以得知回避型和矛盾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倾向于隐藏自己,锁闭自己,这是不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特别是矛盾型的大学生,他们渴望接近他人,但是又很担心被拒绝,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敏感地体验到渴望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使他们感到十分的孤独。“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7-第5章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孤独感的关系现代社会高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剧烈的竞争都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日益紧张,继而疏离淡化,有关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孤独感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尽管各学者理解不一致,但是都有三个共同的特征(Peplau和Penmen1982):第一,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以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令人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现有的孤独感得研究多倾向于儿童、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对于大学生的研究比较笼统概括,因而本文希望能够加以完善。此外,现有研究已证明了自尊、人际信任等与孤独感的关系,而依恋方式的划分也正是基于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和对他人的评价(人际信任)划分的,我们国内目前较少有从依恋这方面考察孤独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仅是做一尝试。研究假设①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②不同依恋方式的个体在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③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相关。、5.1对象与方法5.1.1研究对象选取赣州市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79.5%。被试年龄范围19~26,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8-平均年龄22.4岁。被试分布如下:表1在校大学生被试情况统计结果变量组别人数百分比性别男4729.6女11270.4独生子女是6238.9否9761.1专业文科9358.5理科6641.5依恋类型安全型8855.3害怕–回避型2415.1专注型3421.4放弃型138.25.1.2研究工具⑴关系问卷关系问卷(RelationshipOuestionaire,QG.Bartholomew&Horowitz,1991),有四个简短的段落组成的单项量表,每一段落描述了一种成人同伴关系的依恋原型,要求被试按照7个等级对每一个原型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自己,最后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本次测验中并为用到7项评定,而是仅仅要求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⑵UCLA孤独感量表由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第三版的Cronbacha系数为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9-0.94(大学生)。量表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量表分4级程度评分:①从不;②很少;③有时;④一直。我国王登峰教授于1995年对该量表的第三版进行了修订,使量表更适合中国人使用。⑶统计工具数据处理用spss17.0,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F方差分析等5.2结果5.2.1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表2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基本状况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孤独感15918.0055.0033.32088.11493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10-表3在人口统计数变量上孤独感的差异(SDM)孤独感性别男(47人)48584.102979.35女(112人)76903.64911.32t*009.2专业理(66人)06953.96667.34文(93人)26335.73656.32t1.774独生是(62人)15414.86613.32否(97人)10385.87423.33t818.0注:*P0.05**P0.01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文理科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男生,孤独感的得分要高于女生,同时差异检验表明孤独感(t=2.009,P0.01)上男生要显著于女生;理科生的得分都高于文科学生,但差异检验显示,两者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检验也显示两者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11-5.2.2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分析⑴依恋方式的分布情况表4依恋方式的分布情况类型A(安全型)B(害怕-回避型)C(专注型)D(放弃型)N88243413%55.315.121.48.2依恋方式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55.3%的安全型(A),15.1%的害怕—回避型(B),29.6%的矛盾型(C和D)。⑵依恋方式在孤独感上的差异分析表5孤独感在依恋方式的差异SDM总体孤独感依恋方式A(88人)71322.79773.29B(24人)36211.62917.38C(34人)27539.62059.37D(13人)99519.76154.36F***103.14注:*P0.05**P0.01***P0.001研究结果表示(表5),在总体孤独感上四种依恋方式的得分高低依次是B(害怕–回避型36211.62917.38),D(放弃型99519.76154.36),C(专注型27539.62059.37),A(安全型71322.79773.29)。方差分析表明四种依恋方式在总体孤独感上的差异都非常显著。赣南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12-表6不同依恋方式的事后比较分析变量依恋方式(I)依恋方式(J)平均数差异(I-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