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题讲座》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参考题目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刘晓明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职业倦怠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表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倦怠定义为一种心理的综合症状,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降低的综合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我的同事中就有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下面我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分析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一)职业因素:(1)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长时间的的超负荷工作,会使教师的身心长时间地处于疲惫状态而得不到放松。(2)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教师的职业决定教师具有多种角色,而且角色的转换快,如果教师的反应速度慢,适应性差,就容易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3)工作重复、单调,课程不断重复,长期单一的重复和面对一些不听话的孩子,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会觉得烦躁难以坚持。(二)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要求老师要做个“圣人”,但是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又有限。教师既要努地做个好老师,又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压力,在这些矛盾的长期作用下,教师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三)学校因素:(1)人际关系紧张。教师不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学生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热情下降。(2)不合理的评价机制。频繁的检查、考核等让教师疲于应付。(3)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新时代的学生有着许多新问题,不尊重老师、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教诲、不爱学习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老师就是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心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四)、教师自身的一些缺陷,特别是性格、人格上的一些缺陷,更加剧职业倦怠的症状。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校长、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2.加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如何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呢?首先学校领导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最后,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来保障。在学校组织中,校长的角色很重要。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创造这种氛围,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对待所有的教师要公平、民主。3.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但并不会让人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是教师从事职业生活的基础。只有首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才能诱导教师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那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从职业重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在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引导、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为教师个体,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倦怠感。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最后,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职业倦怠。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教师个人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总之,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完善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品牌,真正走向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在这个追求变革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倍感职业的成功和幸福,职业倦怠一定会慢慢与你无缘。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刘晓明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答:(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以下的教育一、建立心育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教务处、年级组长、学生会、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狠抓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及校园文化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班级管理”量化评化,评比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考勤、纪律、卫生、宿舍内务、好人好事等,并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小结,对先进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进行表彰。通过心理辅导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理应对能力,教给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机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贫困学生窘迫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卑无望心理进行鼓励,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之爱缺失的心理给予温暖关怀,对早恋学生的朦胧情感给予正确引导等。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情操,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等等。这些导向手段对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起着暗示熏陶的作用。通过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心灵的污染,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学校教学楼、运动场、花园、旗台、舞台等的设计都符合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把一些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语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比如“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敞开心扉,让阳光洒遍心房”等。学生随时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团队之声广播站等宣传设施,定时刊登、播报时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用健康有益的东西占领校园空间,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各班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开放、合作、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创建优美的教室环境等。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情感家园”。良好的风气催人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雅,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人格的健康发展。三、开设心理辅导课学校可根据专项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保证每班每个月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内容的选取建立在对本校学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确定心理辅导课内容时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考虑:①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②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③考虑学校对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的需要;④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社会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消费休闲心理等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