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考试课改理论试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阐述的课改总目标是什么?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民族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3、课程改革之后的课程结构是怎样的?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4、什么是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什么?答:国家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遥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过程有哪些要求?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6、新课程背景下,要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进入学的办法。鼓励自行组织中小学的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7、课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答:课程改革后,课程体系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批准,升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8、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答: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着,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的首席”。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9、课程改革后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答: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要有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要有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为迎接挑战,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会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10、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什么变化?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11、什么是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答: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就是一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由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推进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环境(在自然的教育教学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研究)(2)研究主体(中小学教师)(3)、研究基地(是中小学校,并且校长是第一责任人)(4)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自我反思等)(5)、总结经验和提升理论的方式(主要通过材料的归纳,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6)、理解的视角(研究者对自己与被教研者之间的互动理解极其行为和意义解释)(7)、研究关系(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要考虑这种关系对研究的影响)。12、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2)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3)教师是主体(4)同伴互助是重要形式(5)中小学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成功的保障(6)新课程校本教研是整个教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7)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13、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什么?答: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4、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答: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特点含义和应用范畴,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典型应用。(1)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2)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3)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如辅导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4)现代教育技术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利于它既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具有教学、教研、管理和沟通的功能。15、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答: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景,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的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景,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高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很多,目前各地探索实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于信息技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