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多情自古伤离别聚散离合总是情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类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表现手法。2、掌握鉴赏送别类诗歌的方法与规律教学重点:送别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练习法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黯然销魂者,唯而已矣!——江淹《别赋》回顾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1)看标题•(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正文:•找意象、寻特点•融意境、感氛围•揣情感、思内容•析手法、赏风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手法:拟人、直抒胸臆情感:1、对好友的思念之情2、表现出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对朋友的赤诚之心初步感知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感:离别时的不舍与别后的思念手法:虚实结合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情感:离别时的不舍及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送别诗鉴赏•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而诗人的情感天生敏捷,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离情别绪。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元朝】杨载《诗法家数》•关于送别诗的作法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三、送别诗中的意象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青门、南浦、隋堤、河梁。(空间意象)•①长亭,秦汉时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唐朝】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飞归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现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②劳劳亭,又叫“临沧观”、“望远楼”,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唐朝】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③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唐朝】李白《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唐朝】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劳歌:忧伤、惜别之歌。•【唐朝】骆宾王《送吴七游蜀》•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④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灞陵、灞水、灞桥、灞柳都成了别离的象征。•【东汉】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唐朝】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唐朝】高蟾《灞陵亭》•一条归梦朱弦直,一片离心白羽轻。•明日灞陵新霁后,马头烟树绿相迎。•【注】朱弦:练朱弦,用练丝即熟丝制作的琴弦。•⑤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颜色为青色,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此“青门”多泛指游冶、送别之处。•【三国】阮籍《咏怀》之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明朝】陈汝元《金莲记·闻系》•青门豪迈,终南潇洒,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青门:泛指退隐之处】•⑥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战国】屈原《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lù水清】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朝】李贺《黄头郎》•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⑦隋堤•河南开封汴河古堤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渠广40步,旁筑御道,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之情。•【唐朝】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唐朝】刘禹锡《柳絮》•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坝上古江津。•【唐朝】吴融《隋堤》•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北宋】周邦彦《兰陵王》•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⑻河梁•【西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清朝】黄景仁《别老母》•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第二,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①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北朝乐府《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dié踏】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唐朝】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很多考生不理解《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能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饮酒饯别这是诗人送友人赴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轻尘”“杨柳”都是引发离情别绪的事物,但诗人把这个场面写得清新明丽,蕴含着安慰、鼓励和祝愿的深情。后两句表达与友人分手时依依惜别的真情实感,一经王维说出,便广为传诵,谱为乐章,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李白《送殷溆》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贯休《古离别》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③唱歌送别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第三,夕阳、日暮、月夜、秋。(时间意象)•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情景交融•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南宋】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第四,其他•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