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联合大学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项目名称教育学申请人张莉等一、教学团队简介课程负责人:张莉,女,1973年7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获硕士学位。自1998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课程的教授与科学研究。甘肃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甘肃省心理学会会员。2005年参与甘肃省教育厅课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在教学工作方面,共担任过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在内的专科生和本科生1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覆盖了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绝大部分的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五年来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6篇,获得厅级奖励1项、校级奖励表彰2项。参编教材四部。一、教学团队简介教学团队组成:精品课程建设队伍由8人组成,皆为专职教师,具“双师”资质者3人。从职称结构上看,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从学历层次上看,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获得硕士学位。从教育背景看,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不同的学校氛围,形成教师不同的思维特征,有助于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与合作,学缘结构合理。教育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20-30岁的青年教师1名、30-39岁的青年骨干教师3人,40-49岁的中年骨干教师3人,50岁以上教师1人,这种年龄的阶梯式分布,既使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指导,又保证了教学队伍的新鲜血液的供应,年轻教师可以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质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构成合理的年龄梯队。从学科结构上看,主讲的8位教师都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习指导工作,同时还承担相关的学科教学。8位教师除承担实习指导任务之外,所讲授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课程都与高等教育师范类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发展密切相关。总体而言,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布局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也是在教学上能够进行教学改革和锐意创新的教学队伍。二、课程简介课程性质与作用甘肃联合大学是甘肃省教育厅所属的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类专业既是对原甘肃教育学院办学优势的保留与延续,亦是我校目前各学院专业建设中的重点。教育学课程作为师范性的体现与保障,是各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为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增添了现实可行的就业渠道,使其对教育类课程产生强烈的的学习需求。在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师范性主要体现为三门课程,一次实践,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教育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育学以心理学作为学科基础,经典的教育理论、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学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生师关系、合理的教学组织,前沿的教育改革,无不建立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学即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作为教育学的后继学科,学科教学法属于教育学的下位学科,是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具体化,来自教育学,丰富了教育学,此三门学科共同保证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又与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相结合,确保合格教师的培养。二、课程简介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具备进行基本科研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形成一定学习能力,适应职业需求;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及个人生活产生积极的持续性的影响。课程延伸价值: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知识和科研能力的教育第一线教师;培养适应国家就业政策调整及满足国家教师资格制度要求者。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但一名教师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其中,教师学科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则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本课程以培养教师教育专业素养为课程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侧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三、课程建设现状——师资建设1.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与措施。2.有计划安排年轻教师到中小学进行观摩教学,做好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3.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提升,在研究中成长成熟。5.开展教学质量评比活动,课程组教师中多人次获得过学校“优秀教师”称号。6.积极参加兰州市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工作,课程组4名教师自2005年起一直从事此项工作,培训效果得到社会认可。7.给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的机会,开眼界、学知识、见世面,促使其专业水平与学术水平的提高。三、课程建设现状——大纲及教材建设教学大纲方面,以教育部颁《教育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蓝本,增加课堂教学基本技能部分、家庭教育方法部分、终身教育部分。教材建设方面,计划编写《教育学学程》。该书计划体例:共编写14单元:每一单元包括:学习单元(含单元提示、内容结构图、单元学习内容、案例、列举、问答、思考题和附件等);活动单元(含目标、时间、过程、活动说明)。三、课程建设现状——教学内容建设以学生、学科、社会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注意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要求与多样化、显课程与隐课程的关系问题。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教育学课程的最初理解与希望都在于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授受上。虽然这一认识窄化了学科范畴,但却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试图增加“教学”部分的授课时数,将本单元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准备、教学表达、教学评价、问题行为预防与处理等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最大限度地以教学促发展。在学科知识方面,强调呈现学科基本结构,反映学科中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要领;淡化知识,扩大视野;注重学科实践性的挖掘与突出;注重学科与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衔接关系。在考虑社会需求时,强调社会、学校对于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基本要求。从知识、能力、道德三个方面加强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三、课程建设现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融理念和知识学习于问题诊断、现场模拟、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充分关注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背景,让学习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建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教学模式有:⒈问题性教学。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⒉自学辅导教学。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学习教材、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答疑,达到掌握系统知识。⒊探究性学习。教师先举出实例,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中“发现”概念、原理与原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⒋合作性教学。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以真诚态度对待学生,在没有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建立严格的自觉的自我要求。⒌讲解接受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是最经济的模式之一,但应避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三、课程建设现状——教学方法改革强调“教学有法,法无定法”的宗旨,强调教师的教学特点,如张焱老师的严谨持重、苏义林老师的激情演绎、王正中老师的丰富多样、云聪老师的前瞻深刻、张莉老师的亲和贴切等,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榜样示范。具体表现为:1.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3.实验教学法:4.情景教学法:5.现场教学法:6.讨论法:三、课程建设现状——实践教学手段探索基于课程目标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在建设中应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成为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如下实践手段:1.在课内我们联系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2.利用教学实践时间,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3.进行教学观摩,丰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4.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学教材、著作,以及兼有专业性和普及性特色的期刊、报纸等。5.积极开发隐性课程。6、要求学生学习撰写教育学小论文。7、组织学生观看与特定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或录像,增强学习兴趣和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8、采用活动参与法,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普通话大赛、活动创意大赛、演讲、辩论、讨论、社会调查、课堂剧、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三、课程建设现状——特色探索1.吸纳先进教学理念,将案例教学导入教育学学习。教育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中,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建设拟更好突破这一窠臼。2.建设一门基于教育过程的教育学,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育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中,重知识形成,轻能力获得,重课程预设,轻课程结果;重教师“教”,轻学生“学”,无法体现教学实质。3.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形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的获得永远不应成为合格教师的最终目标,亦不应成为衡量教师素养的唯一指标。四、课程建设规划1.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2.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3.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4.课程资源上网计划本课程计划全部实施到不断完善大约需要二至五年时间。五、其他说明在本次申请书的填报过程中,本课程的教学及建设队伍再次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调,凝聚了精神。大家普遍认为,教育学精品课程具有建设的迫切性、实施的可行性、现实的有效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值得被期待。从1982年就已开始从事教育学课程的老教师,到承担授课任务仅两年的年轻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感受与他人分享,向他人学习;都希望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促进学校、学科、学生的发展,同时使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过程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我们期盼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闪光于我们培养未来教师的行动中。让今天的和明天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努力!谢谢大家!师范学院:张莉张焱云聪王正中黄维海王成德苏义林杨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