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农民工:代际更替与政策选择................................................1一、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与代际差异.....................................................1二、农民工问题的嬗变.........................................................................3三、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责任与公共服务创新.................................5第二讲中央与地方关系........................................................................6一、国家结构理论及其局限.................................................................6二、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7第三讲省管县改革..............................................................................12一、背景................................................................................................12二、省管县改革的主要模式...............................................................14三、省管县改革引发的问题...............................................................15四、进一步改革的策略.......................................................................16第四讲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决策......................................................16一、利益集团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16二、中国利益集团的分类与特点.......................................................17三、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管理...........................................................18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1第一讲农民工:代际更替与政策选择一、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与代际差异(一)农民工:潮起潮落二十年1.发生:推力还是拉力“推拉理论”推力包括人口增长、低生活水准、缺乏经济机会等。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2.分化:蓝领还是白领农民工的社会分化是指农民工个体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所认可的区别。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此群体在纵向上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即内部的社会分层。划分标准:职业、资本占有、经济收入、社会声望、价值取向等等2.分化:蓝领还是白领“输出——成长——积累——创业”许多农民工已逐渐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化,也有一些技能管理型民工由“打工族”向“老板群”转化。20多年前,潜江张金镇农村娃周作才,凭一门裁缝的手艺,只身闯深圳,现已成为深圳利维高制衣公司总经理的他,资产过亿、员工4000余人。3.作用:包袱还是财富(1)从农村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21缓和了人地矛盾,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发展。“打工经济”3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空心化。“386199”部队(2)从城市的角度看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2方便了市民生活3促进了城市建设4带来了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5社会治安和就业压力(3)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看1农民工一头在城,一头在乡,是连接城乡的桥梁。2发挥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总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农民工,就没有新中国。”(二)农民工的代际更替与差异1.农民工的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农民工总数:约2.3亿;进城农民工总数:约1.5亿;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1亿2.农民工的代际差异总之,新生代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但是“思想者是痛苦的”,正因为他们有梦,面对同样的社会境遇他们内心的困惑也就越大。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3二、农民工问题的嬗变农民工问题是指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总体上看,1980年代末以来,农民工问题的性质大体上经历了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的演进。(一)社会问题阶段1、时间:1980年代末——本世纪初2、主要表现:一是交通问题;二是治安问题;三是就业问题;3、关键词:压力4、群体标签:“盲流”;交通问题;治安问题;就业问题(二)经济问题阶段1、时间:本世纪前十年2、主要表现:权益问题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3、关键词:利益4、群体标签:弱者46名民工大山深处难讨血汗钱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4工资为何变饭票?9月11日,CCTV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工资为何变饭票》,揭露武汉市一些建筑工地自行印制代金券,一为“饭票”,二为“钱票”,只在内部流通,解决工人吃饭与购买生活用品之需,只要不超出工人自己的工资额度,工地上允许大家随意领取,不过这些票子最后还是要折成钱从工资中扣除的,代金券客观上取代了人民币,也取代了工资。(三)政治问题阶段1、时间:2010年——2、主要表现:市民化问题狭义的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的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3、关键词:平等4、群体标签:新市民或者准市民民工问题危及政治稳定对国家来说,民工问题的持续存在降低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并对政治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城市社会来说,城市主流社会对民工群体的歧视和对他们权益的漠视和侵害,很容易激起民工对城市主流社会的不满,甚至在少数民工身上发展为社会仇视和社会报复。2005年深圳阿星杀人事件当事人:阿星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5三、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责任与公共服务创新(一)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和政府责任一是农民工市民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三是农民工市民化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二)通过公共服务创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1、公共服务理念创新要不要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要不要为农民工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2、公共服务组织创新建立专门的农民工(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常设机构。在农民工流入比较多的大城市,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经验,设立“移民管理局”之类的专门机构,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事务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3、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构建适应农民工群体特点的公共服务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就业、职业教育、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4、公共服务机制创新首先是获得机制创新。(中山市积分制);其次是供给机制创新。再次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6是保障机制创新。最后是评价机制创新。结语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质境遇是有思想的人们的内在本能,这种欲求是消灭不了的,它是一切人类行动的推动力,人通过扩大满足需求的活动走向幸福的社会,要是封锁了这条路,人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压制并掠夺别人使自己致富而使他人变穷。——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第二讲中央与地方关系思考题:中国是集权还是分权国家?集权VS分权中国一方面是最集权的国家,中央以下达文件和命令的方式控制了大部分决策。所有行政组织的设计权和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是行政授权,随时可能被收回,不存在地方自治;剩余控制权在中央。另一方面,中国同时又可能是最分权的国家。事权高度集中于地方政府,除国防、外交之外的几乎任何事情的执行权均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享有大量的自由裁量权,地方行政首脑有时被形象地比喻为“土皇帝”。一、国家结构理论及其局限(一)国家结构理论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构成的形式,即用何种形式来划分国家内部组成,它说明国家整体与各个构成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的结构形式根据国家内部的划分和国家权力的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它有统一的宪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7法和国籍、统一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体系。地方行政区域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即便是单一制国家中的自治区域,它的自治权仍然是在统一国家的权力之内。复合制国家是由几个国家联合组成的国家联盟。复合制国家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形式。联邦制国家是由若干邦、州或共和国组成的统一国家。从理论上讲,单一制往往对应着集权型中央与地方关系;联邦制往往对应着分权型中央与地方关系。(二)国家结构理论的局限第一,静态的方法论。从方法论上说,这种理论只从静态的和宪法的角度观察中央与地方关系,属于典型的旧制度主义的方法。第二,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区分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巨大挑战首先,联邦制国家的集权趋势加强。“一个国家在今天主要是通过它的首都进行治理的”。——哈耶克其次,单一制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分权。法国二、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一)建国后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改革开放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历史沿革大区分权(1949-1952年);中央集权(1953-1957年);统与放的循环(1958-1978年)。大区分权(1949-1952年)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8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大行政区。各行政区身兼二任:既是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又是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工作的代表机关,享有广泛的立法、行政和人事权,在管理当地经济事务方面负有主要责任。中央对省级地方的领导要经过大区这一级。中央集权(1953-1957年)1952年底,为了强化统一与集中,中央决定改变大行政区的机构与任务。各大行政区不再作为一级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派驻各大区的代表机关,其机构大大精减,职能也相应缩小。1954年,为了便于中央直接领导省市,中央进一步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与此同时,中央政府机构的数量与职能快速增加、扩大。1953年底,政务院的部门由35个增加到42个,到了“一五”末期。国务院的部门增加到81个。各部门对各自所管辖事务实行垂直领导,“一竿子插到底”,一个地方、一个企事业单位要面对众多的“婆婆”,形成了所谓“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条条专政”模式。统与放的循环(1958-1978年)一是5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虚君共和”二是70年代初期的尝试。由于错误地认为世界大战随时都会爆发,因而要求各地建立独立作战的工业体系,建立所谓“